科室: 普通外科 副主任醫師 王小林

  1975年Thomson提出肛墊下移理論並逐漸為人們認可,隨著人們對痔的本質及發生機制認識的不斷深入,痔的治療在理念上和方法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肛腸外科組於2000年4月對痔的概念進行了新的界定:“痔是肛墊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叢血流淤滯形成的區域性團塊",其治療的目的在於減輕、消除主要症狀,最大限度的保護肛門生理功能。根據這一概念治療痔的新方法不斷問世。對於痔的外科治療,認識也趨於一致。無症狀的痔無需治療,有症狀的痔治療的目的是消除或緩解症狀,主要是糾正病理生理性改變,而不是根治有病理改變的肛墊。正是本著無痛、微創的理念,使RPH手術得以快速發展。

  RPH治療原理:

  (1)套扎後粘膜皺縮,肛墊上提;

  (2)區域性炎症反應致使粘膜、粘膜下層與淺肌層粘連,肛墊固定於較高位置;

  (3)部分阻斷痔的血供或減少靜脈倒流,減少痔的充血肥大或血流淤滯,使痔塊萎縮;

  (4)直接套扎痔塊基底部上緣,可以即刻止血。

  RPH術具有手術操作簡便,無需麻醉,手術時間短,術後疼痛輕微和術後恢復快的優勢,其更短的住院時間、更低的併發症發生率、以及更輕的術後疼痛使其更適合作為門診外科手術,同時,也符合微創外科手術的要求,值得臨床推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