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傷科 主任醫師 孫智平

  對於慢性下腰痛的治療方法已經超越了傳統的神經阻滯和藥物治療方法,微創介入治療在椎間盤源性下腰痛的應用越來越普及,現在已成為疼痛科治療慢性椎間盤源性下腰痛的基本手段。

  一、 椎間盤源性下腰痛診斷

  椎間盤源性下腰痛在臨床上是極為常見的多發病,是椎間盤內紊亂(IDD)如退變、纖維環內裂症、椎間盤炎等刺激椎間盤內疼痛感受器引起的慢性下腰痛,不伴根性症狀,無神經根受壓或椎體節段過度移位的放射學證據,可描述為化學介導的椎間盤源性疼痛。

  (一)臨床特點

  椎間盤源性下腰痛的最主要臨床特點是坐的耐受性下降,疼痛常在坐位時加劇,病人通常只能坐20分鐘左右。疼痛主要位於下腰部,有時也可以向下肢放散,65%伴有下肢膝以下的疼痛,但是沒有診斷的特異性體徵。

  (二)影像學特點

  1、MRI:T2加權像在病變椎間盤均顯示低訊號改變(椎間盤變黑),纖維環後方出現高訊號區是IDD的敏感表現,但不能作為特異性診斷的金標準。因為有10%~20%的椎間盤撕裂患者MRI可以正常。

  2、椎間盤造影:

  椎間盤造影是目前診斷椎間盤源性疼痛的最可靠手段。只有在椎間盤造影時誘發、複製疼痛,並且椎間盤造影顯示纖維環撕裂,方可認為椎間盤造影陽性。如果僅有纖維環撕裂或造影劑外漏,病人沒有誘發、複製痛,說明該椎間盤與病人的疼痛可能無關。

  (三)診斷標準  

  1、或無外傷史,症狀反覆發作,持續時間>6個月;

  2、上述典型臨床表現;

  3、椎間盤造影陽性或MR表現為典型的單節段間盤低訊號、纖維環後部出現高訊號區。

  二、椎間盤源性下腰痛的微創介入治療

  椎間盤源性下腰痛非手術治療應最少持續6~8周,效果不佳可選用微創介入治療方法。

  (一)射頻髓核及纖維環成形術

  包括射頻髓核成形術(Coblation);椎間盤內電熱凝髓核消融、纖維環成形術(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annuloplasty/nucleoplasty,IDET)。據報道應用IDET一年隨訪,總有效率接近70%到80%。

  1、治療方法包括:
  ①定位穿刺;
  ② 測試;先給予50 Hz感覺功能測定,再給於2 Hz行運動功能測定,測試中特別注意患者有無下肢的異常感覺。
  ③ 射頻熱凝:在升溫中注意當溫度達到預定的溫度時才開始計時,同時注意病人的主訴:腰部的疼痛、酸脹、沉重、熱感,特別注意有無下肢的放射痛。時間每個熱凝週期3分鐘,共兩個週期。依據感覺、運動刺激定位確定熱凝溫度在術中非常重要。

  2、穿刺時電阻的觀察:穿刺針在纖維環內的電阻為143-224W,對術中定位具有較高的價值。

  (二)臭氧髓核溶解術

  國外統計臭氧治療腰椎間盤病變的有效率在66-86%。 既往報道均顯示醫用臭氧治療腰椎間盤病變沒有出現近期和遠期的合併症。

  適應證和禁忌證:
  Muto等提出醫用臭氧治療腰椎間盤病變適應證應是:
  ① 下腰痛或/和坐骨神經痛、無嚴重神經功能缺失;
  ②程度輕的包容性突出;

③保守治療至少8―12周以上無效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