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用滋水清肝沖劑治療因抗癆及抗癲癇出現藥物性肝功能異常3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23~54歲;結核病27例,癲癇3例。在治療原發病前檢查肝功能均屬正常範圍(包括6例慢性乙肝患者)。觀察病例分別接受抗癆(各組藥物均包含3種或以上對肝臟有損害的抗癆藥物)或抗癲癇治療(3例均含有2種對肝臟有損害的抗癲癇藥物)。肝功能出現異常最短時間在抗癆治療1.5月,最長4月,3例抗癲癇患者均在半年以後出現肝損害症狀。
肝功能異常主要表現為血清谷丙轉氨酶(ALT)不同程度升高(最高3334.0nmol・s/L,最低1533.6nmol・s/L),伴有或不伴有穀草轉氨酶(AST)及總膽紅素(Tbil)不同程度升高。其中脅痛16例,疲乏18例,納差13例,眩暈4例,腹脹10例,噁心8例,嘔吐2例,口乾苦21例,手足心熱16例,舌邊尖紅10例,苔膩8例,脈細數或弦滑,無明顯症狀者4例。
2、治療方法
用滋水清肝沖劑治療。基本方組成:生地黃、熟地黃、山茱萸、山藥各40g,澤瀉、牡丹皮、茯苓各30g,柴胡、酸棗仁、梔子、白芍、當歸各50g。上藥混勻研末為1料,餐後溫水沖服,每次10g(約1大湯匙),每天3次。加減:脅痛加延胡索、青皮、香附、鬱金;納差加佛手、焦三仙;眩暈加菊花、石決明、生牡蠣;腹脹加木香、枳殼、陳皮;
手足心熱加龜板、別甲、紫河車;噁心、嘔吐、口乾苦加黃連、吳茱萸、竹茹、川楝子、龍膽草;ALT較高者加五味子、茵陳、山楂、赤小豆等。加減藥物用量視病情、症狀輕重而定。所有患者中僅單項ALT輕度升高(1533.6~1800.4nmol・s/L)者,須2周後複查ALT,未下降者才給予中藥治療,共30例,其中6例乙肝患者(均患結核病)發現肝功能異常後即給予中藥散劑加大用量,每次15g,沖服。服完1料為1療程(約2周),最多治3療程。
所有患者開始抗癆或抗癲癇治療同時,即常規給予維生素C和維生素B1、維生素B6輔助治療。治療期間根據病情1~2周檢查肝功能1次,複診時注意觀察症狀體徵變化,停藥後繼續觀察2月。
3、治療結果
30例患者經治療後,24例均在1月內(服完2料)肝功能恢復正常,6例(5例乙肝患者)在2月內恢復正常(服完4料),臨床症狀隨肝功能恢復正常而消除,觀察期內未見反覆。
4、體會
滋水清肝飲首載於《醫宗己任編》,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酸棗仁、梔子、白芍、當歸組成。此方乃六味地黃湯和丹梔逍遙散化裁組成,具有滋養肝腎,育陰清熱,疏肝安神功效。癆病、癲癇乃久病痼疾,多纏綿難愈,服抗癆或抗癲癇藥治療病程長,顯效慢,患者易見肝腎陰血虧虛,虛熱上擾心神之證,因久病憂思鬱結,暗耗陰血,致心神失養。
根據中醫審證求因,用此方治療藥物性肝損害諸症,方證切合,隨症加減而收良效。本人改湯劑為散劑沖服,具有服用方便、藥價低廉等優點,且療效不會因劑型改變而降低,更不影響抗癆或抗癲癇藥物的療效。筆者同時用此方治療慢性乙型活動性肝炎患者,僅加大劑量(每次15~20g),降酶保肝效果明顯,對早期肝硬化亦有防治作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