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治醫師 周敏

  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後的非外科治療

  1、防止再出血:包括絕對臥床休息、鎮痛、抗癲癇、安定劑、導瀉藥物使患者保持安靜,避免情緒激動。應用抗纖維蛋白溶解劑(氨基己酸、抗凝血酸、抑酞酶等)。在動脈瘤處理前,控制血壓是預防和減少動脈瘤再次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血壓降得過低會造成腦灌注不足而引起損害。通常降低10%~20%即可。

  2、降低顱內壓:蛛網膜下腔出血後可能出現顱內壓增高,可以應用甘露醇。然而應用甘露醇增加血容量,使平均血壓增高,也偶有使動脈瘤破裂的危險。

  3、腦脊液引流:動脈瘤出血後急性期在腦表面及腦內可有大量積血使顱內壓增高,有的因小的血腫或凝血塊阻塞室間孔或大腦導水管,引起急性腦積水而出現意識障礙,需做緊急的腦室引流。腰椎穿刺和腰大池引流也可以作為腦脊液引流的方法,但在高顱壓狀態下可能造成病人出現腦疝危象。

  4、防治腦血管痙攣:動脈瘤破裂出血後,進入到蛛網膜下腔的血液容易導致腦血管痙攣發生。出血後3~4天開始出現腦血管痙攣,7~10天達到高峰,10~14開始消退。目前腦血管痙攣的治療主要圍繞三個方面進行:鈣離子拮抗劑的應用;血性腦脊液的清除;適當的血壓提升。

  顱內動脈瘤的手術治療

  動脈瘤的手術治療包括開顱手術和血管內介入治療。

  1、動脈瘤頸夾閉或結紮:手術目的在於阻斷動脈瘤的血液供應,避免發生再出血;保持載瘤及供血動脈繼續通暢,維持腦組織正常血運。

  2、動脈瘤孤立術:動脈瘤孤立術則是把載瘤動脈在瘤的遠端及近端同時夾閉,使動脈瘤孤立於血迴圈之外。

  3、動脈瘤包裹術:採用不同的材料加固動脈瘤壁,雖瘤腔內仍充血,但可減少破裂的機會。目前臨床應用的有筋膜和棉絲等。

  4、血管內介入治療:對於患動脈瘤的病人開顱手術極其高危、開顱手術失敗,或因全身情況及區域性情況不適宜開顱手術等,可用血管內栓塞治療。對於動脈瘤沒有上述情況者,也可以先選擇栓塞治療。血管內介入治療的手術目的在於:利用股動脈穿刺,將纖細的微導管放置於動脈瘤囊內或瘤頸部位,再經過微導管將柔軟的鈦合金彈簧圈送入動脈瘤囊內並將其充滿,使得動脈瘤囊內血流消失,從而消除再次破裂出血的風險。

  疾病預後

  顱內動脈瘤的預後與病人年齡、術前有無其他疾患、動脈瘤大小、部位、性質、手術前臨床分級狀況、手術時間的選擇、有無血管痙攣及其嚴重程度有關,尤其是動脈瘤病人蛛網膜下腔出血後伴有血管痙攣和顱內血腫者均是影響預後的重要因素。手術者的經驗和技術熟練程度、手術是否應用顯微手術、術後是否有顱內壓增高(減壓充分與否)等等,都與預後有十分密切的關係。病人年齡大,伴有心、腎、肝、肺等重要臟器疾患以及高血壓者預後較差。術前高Hunt-Hess分級以及後迴圈動脈瘤的手術死亡率較高。

  疾病預防

  對於顱內動脈瘤,目前沒有能夠預防其發生的辦法。對於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議定期進行腦血管的影像學檢查,以便能夠在動脈瘤破裂出血前發現病變並給於恰當的治療。平時應當對危險因素加以控制,從而降低動脈瘤的發生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