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簡稱慢粒)分子學檢測標準化平臺的搭建及標準化專案的順利推動,將為更多的慢粒患者帶來益處。”北大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長黃曉軍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監測”對慢粒的治療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全國並沒有統一的檢測試劑及統一的檢測方法,報告也不統一。“因此,建立標準化的檢測體系非常重要。”
據瞭解,由於檢測方法不同、檢測試劑有異,我國各個醫療機構之間的慢粒相關基因檢測結果不能互認。為此,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牽頭實施中國慢粒患者多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標準化專案。該所於近日成功實現與國際一級參考實驗室――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實驗室的樣本互換,成功獲得有效的實驗室間轉換系數(CF),這標誌著該所成為我國第一個慢粒檢測標準化平臺,為推進我國慢粒相關基因檢測標準化和國際化奠定了基礎。
“在我國,每100名白血病患者中,就有13名是慢粒患者。”黃曉軍透露,患者一旦罹患慢粒,可以通過藥物治療的方法,使得生活不受疾病影響。但治療期間的患者需要密切進行療效監測,以達到明確治療階段和評價治療效果的目的。
黃曉軍解釋說,國際指南將主要分子學緩解(MMR)確定為慢粒的理想治療目標,認為只有PCR檢測能發現慢粒特異性基因(BCR-ABL)殘留,並把每3個月使用PCR進行一次分子學監測作為治療評估指標。我國從2000年就開始檢測BCR-ABL,但全國一直沒有統一的檢測試劑和統一的檢測方法,輾轉就醫的患者不僅要花冤枉錢重複檢測(每檢測一次花費500元―600元),而且難以得到準確和穩定的檢測服務。
始於2010年的中國CML患者PCR標準化專案,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武漢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蘇州大學附屬醫院、浙江大學一附院、廣東省人民醫院等10家醫院共同實施,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為“標杆”,其餘9家醫院與其進行樣本交換結果比對以獲得穩定的CF,迄今已經比對5次,結果顯示,各醫院的實驗技術已趨於成熟穩定。目前,上述10家醫院檢測技術的校準方式是: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採集患者樣本,每個樣本分裝10份,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保留1份進行檢測,另9份分發至另外9家醫院,各自檢測後將檢測結果彙總至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進行校準。
據悉,中國PCR監測標準化平臺已取得初步結果。該專案計劃2013年再新增10家中國CML患者PCR標準化專案監測中心。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