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骨科 主治醫師 李國弼

  骨纖維異樣增殖症是一種少見病,好發於青少年,多數患者沒有明顯的症狀而以病理性骨折為首發症狀入院,到目前為止具體病因不清。該疾病具有較強的侵襲性,能夠嚴重破壞骨質,且易於復發,導致治療效果往往不佳。目前國內外尚未有統一的治療手段。

  本文在回顧國內外對於本疾病的研究及治療進展的基礎上,對於本病的起源、病因、發病機制、臨床特點、治療以及基礎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希望能為臨床工作提供相對完善的研究資料。

  1、纖維異樣增殖症的起源

  1921年Frangenheim率先發現並描述本病,認為本病屬於一種特殊的遺傳性纖維性骨炎。隨後Kempson報道了2例累及兒童脛骨的病例,並將之命名為骨化性纖維瘤。隨後,該疾病時有發現,直到1981才由Campanacci和Laus在研究35例病例的基礎上將之統一正式命名為纖維異樣增殖症。 這種命名方法目前已被廣大醫學工作者所接受。

  2、發病

  纖維異樣增殖症第一次發病多數發生於10歲左右的兒童,並且以1~5歲為高峰。目前也有新生兒發病的報道。到目前為止,已經報道的年齡最大的病例為39歲,不同文獻報道患兒發病的年齡不同。Sweet 以及 Ishida 等人報道的平均年齡大於10歲,而Komiya 、Inoue、 Ozak、Campanacci和Laus的報道均小於10歲。

  儘管某些文獻報道本病男性患兒發病略多於女性,但是從整體的趨勢上來說,本病的發病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Sweet報道的30例患兒中16例為男性;Park報道的80例患者中,男性佔38例;所有報道中性別差異最大的報道為Campanacci 和Laus所報道的35例患兒,其中21例為男性,佔總體的60%,這種差異在統計學上沒有具體的意義。

  3、病因

  本病的病因以及病變細胞的來源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定論。目前較為通行的假設是纖維異樣增殖症起源於一種纖維血管組織的異常。Johnson認為本病與釉質上皮瘤有著相同的發病基礎,稱為纖維血管缺損。按照這種理論,纖維異樣增殖症來源於haversian管的異常,而釉質上皮瘤正是繼發於這種髓質管狀系統的缺陷。

  Komiya和Inoue報道了類似的發現,並且將這種骨膜內血流的不足作為纖維異樣增殖症的原因之一。Bridge等人在研究纖維異樣增殖症的細胞發生時分別取兩名男性患兒的組織標本,其中一名11歲患兒的標本中發現了12號染色體的3倍體,另一名患兒的標本中則發現了7、8及22號染色體的3倍體。目前對於釉質上皮瘤的研究顯示其可能與7及12號染色體的3倍體有關。這樣我們不難假設,這兩種疾病有著某種意義上的聯絡。同樣,本病的組織標本中同樣存在這其他染色體的畸形,但是進一步的研究顯示,這些染色體的畸形並不是致病性的。是否是這種染色體3倍體畸形導致了本病的發生,這個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解決。

  4、臨床表現

  多數骨纖維異樣增殖症累及脛骨皮質,最好發部位為脛骨中段,其次為腓骨。

  在Sweet報道的30例患兒中,每一例均有脛骨受累,5例合併同側腓骨病變(17%)。同樣在Campanacci 和Laus報道的35例中,每一例亦均有脛骨受累,4例合併同側腓骨受累(11%)。這35例患兒中,有22例病變位於脛骨中段。Ishida等人12例患兒中11例脛骨受累,受累部位多數為近端骨幹。這些資料與我院近10年來的統計資料是基本吻合的。

  本病雙側同時受累的情況很少見,Ozaki等人報道的5例患者中有一例為雙側尺骨及脛骨受累,其餘4例均有脛骨受累,1例合併同側腓骨受累。橈骨及肱骨病變文獻也有報道。

  本病的典型症狀是脛骨的無痛性硬性腫脹,脛骨經常受累產生向前或者向一側彎曲,部分患者以病理性骨折為首發症狀入院治療。

  Park等進行的80例患兒的研究顯示,25%的患者主訴疼痛,12.5%的患者存在病理性骨折,8.8%的患者首發症狀為脛骨腫脹,6.2%的患者以肢體畸形為首發症狀來診。在Sweet進行的30例患者的調查研究中,18例(60%)伴有疼痛,13例(43%)伴有區域性腫脹,4例(13%)存在肢體畸形,1例為偶然發現。Komiya 和Inoue的報道結果與之類似。

  Ishida等報道的12名患兒中11名年齡在2月~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14月。其中1例為無症狀型,3名新生兒脛骨骨纖維異樣增殖症患者中2例首發為區域性腫脹,1例為病理性骨折。

  總的來說,本病的臨床表現比較隱匿,非病理性骨折患者就診多數較晚,阻礙了疾病的及時診治,如何能對本病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將是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急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通常本病可分為3型:

  (1)單髮型纖維異樣增殖症

  病變過程良性,單發於某一骨內,最為常見。按其骨質破壞範圍又可分為侷限型和廣泛型兩種。臨床症狀輕,常覺某區域性有不適感,酸脹、輕微疼痛,往往因區域性腫脹或發生病理性骨折而就診。

  (2)多髮型纖維異樣增殖症

  症狀發生早晚與嚴重程度和病變範圍相關。病變侵犯全身多數骨骼,常偏於一側肢體,雙側受累時並不對稱,併產生各種畸形。多髮型病變範圍較大,85%的病例發生病理性骨折。可在同一部位發生多次病理性骨折,有時也可見到面板色素沉積。

  (3)Albright綜合症

  絕大部分為女性,很少見。主要有3個特點:

  (a) 面板色素沉著斑:呈棕色或棕黃色,邊緣不規則,界限不清,多位於背部。

  (b) 性早熟:女性嬰幼兒時期即出現陰道不規則流血,但不是月經,第二性徵提前出現,性器官提早發育,男性主要表現為生殖器官增大。

  (c) 多髮型纖維異樣增殖的骨質改變。本病對骨骼發育有影響,在兒童期由於內分泌的改變,骨骼發育比正常兒快,故身材略為高大,但因骨骺閉合比正常兒早,成年後身材比正常人矮小。偶有智力減低,合併其他內分泌症狀者少見。病程的發展在成熟前較快,成年後即變慢而且趨於穩定,妊娠期,病變又可趨向活躍。

  5、鑑別診斷

  本病主要應與單骨性纖維結構不良、非骨化性纖維瘤以及釉質上皮瘤相鑑別。總的來說,這些疾病好發於10歲以上患兒,與纖維異樣增殖症相比更加易於侵犯患兒股骨與肋骨,不能自行消失。

  在影像學上,纖維異樣增殖症的髓內病變呈典型的毛玻璃樣外觀。長骨的病變多位於髓腔及皮質並向幹骺端發展,病變可以於骨膜內由完整而菲薄的皮質形成一個扇形。骨骼的外形由於病變的作用會發生改變,其中典型的股骨近端畸形被稱為“牧羊杖”樣畸形。CT顯示病變骨質內部,不含軟組織成分,可見骨質自溶,病變邊緣硬化破壞,皮質破壞並可伴有周圍軟組織腫脹。MRI顯示T1中等強度訊號,T2高訊號。

  在組織學上,本病病變組織周圍沒有活躍生長的成骨細胞環繞,並且為細胞角蛋白陰性(cytokeratin-negative)(如圖4)。

  細胞遺傳學顯示,本病與3號及5號染色體異常有關。

  非骨化性纖維瘤與本病不同,它主要是間充質缺損造成的。其病變組織多由棘細胞及多核鉅細胞組成,同樣不具備活躍的成骨細胞邊界,亦為細胞角蛋白陰性。

  比較難於鑑別的是纖維異樣增殖症與釉質上皮瘤。確切的鑑別診斷對於這兩種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是尤為重要的。二者有著相似的好發部位,影像學及組織學檢查也沒有明顯的差異。二者的差異在於,後者往往合併由軟組織的腫脹,髓腔內受累,在沒有病理性骨折發生的情況下,後者往往存在骨膜反應,組織學檢查可以發現染色較深的上皮細胞島。多數情況下,釉質上皮瘤患者的疼痛情況較纖維異樣增殖症患者嚴重。

  6、治療

  由於本病的複發率較高,大部分學者認為本病應行保守治療,直到骨骼成熟。此時進行刮除、植骨術可不增加復發的危險。對於任何年齡的患兒,均可以進行伴發畸形的矯正手術。若考慮病變為進行性,或者患兒伴有多處病理性骨折,則應該進行積極的手術治療。

  6.1 保守治療

  目前較為流行的觀點認為本病在骨骼成熟前應該以保守治療為主。對於活潑好動的兒童來說,反覆發作的病理性骨折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脛骨假關節患者應用的脛骨支架在本病的保守治療中可以減少病理性骨折發作的可能性。繫帶的皮靴可以用來保護患者膝蓋至踝關節之間的區域。本病伴發的病例性骨折多數為非移位性,儘管骨折痊癒的過程較正常人慢,多數患者僅通過石膏固定即可痊癒。本病患者不宜進行放療,因為該治療易於誘導本病惡化。

  6.2 手術治療

  本病的特點是刮除或者切除術後複發率高,因此多數學者認為,在骨骼成熟後進行手術治療是合理的選擇。這樣不會增加復發的可能性。對於病情進展迅速,導致病變擴張骨質破壞明顯或者產生多發病理性骨折的患兒,儘管其骨骼尚未成熟,亦應該給予積極的手術治療。Campanacci 和Laus認為對於該類患兒應行廣泛切除,骨移植手術。預防性的應用髓內針,對於經常發生病理性骨折的患兒也是很好的選擇,這一點與成骨不全患兒的治療有幾分相似。通常認為不應該進行病變大部切除術,因為該術式只會增加病理性骨折的風險而對疾病的治療沒有實際的意義。

  根據病變部位以及範圍的不同,目前術式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種:

  (4) 腫物刮除,自體髂骨移植

  (5) 腫物刮除,骨水泥或異體骨移植

  (6) 腫物切除,腓骨或肋骨移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開始進行的腫物刮除,異種鬆質骨+BMP移植術。適用於病變範圍較小的病例。在徹底刮除病變組織之後,植入異體骨避免了由於取自體骨而產生的伴發畸形,填充骨的數量可以相對較大,也防止了由於取骨部位潛在的病變組織而產生的復發情況的發生。植入物中含有的BMP蛋白可以有效的誘導病變周圍正常骨組織的再生。與傳統的骨水泥或者自體髂骨移植相比,簡單易行,效果優良,複發率未見增加。

  7、併發症

  7.1 復發

  本病的一大特點是刮除或者切除術後複發率高。根據目前的報道,複發率大約在64%~100%之間。Goergen等報道了一名3歲患兒以及一名6月患兒在切除術後的多次復發。Wang等人對於本病手術後亦有類似的報道。Campanacci和Laus認為10歲以上患兒手術後基本可以保證不復發。

  7.2 惡變

  儘管本病惡變的情況很少見,文獻還是有所報道。Ben Arush等人報道了到目前為止屈指可數的惡變病例之一。該患兒為14歲男性,於4歲左右發現患有纖維異樣增殖症。隨後在其14歲時發現同側腓腸肌滑膜肉瘤,CT檢查顯示發現時肉瘤已有多發肺轉移。

  8、預後

  纖維異樣增殖症的病程很難預計,病變的生長速度不一,病變自行消失也是可能的。Campanacci和Laus將其預後大致分為3類:

  (1) 中等速度進展,病變多數在發現後的5~10年內相繼出現。

  (2) 高速進展,迅速造成肢體的畸形和功能障礙。

  (3) 自行吸收消失。

  多數情況下,在骨骼尚未成熟的階段,病變會持續增長,增長速度以小於10歲患兒為快。本病的預後以第一種情況為多見,直至骨骼成熟為止。

  9、展望

  在病理學、臨床表現以及影像學方面,纖維異樣增殖症與釉質上皮瘤很相似。儘管後者有時會呈低分化骨肉瘤的表現,但是骨纖維異樣增殖症在組織學上並沒有任何惡化的特徵。

  研究顯示與釉質上皮瘤存在者某種聯絡。部分學者認為,纖維異樣增殖症或者是一種輕型的釉質上皮瘤,或者是釉質上皮瘤的產物。Czerniak及Springfield等已經發現纖維異樣增殖症樣的釉質上皮瘤可以進展成為釉質上皮瘤,而這種纖維異樣增殖症樣的釉質上皮瘤被許多學者認為是纖維異樣增殖症與釉質上皮瘤的中間階段。Hazelbag等也有類似的發現,更加支援了這種假設。

  首先他們發現纖維異樣增殖症的上皮細胞與釉質上皮瘤的上皮細胞一樣可以逐漸轉化為原始瘤樣上皮。其次,纖維異樣增殖症患者與纖維異樣增殖症樣釉質上皮瘤患者診斷年齡都小於釉質上皮瘤。第三,二者的影像學表現十分相似。第四,他們所研究的2名患者在術後區域性復發時均表現了由纖維異樣增殖症向釉質上皮瘤進展的趨勢。對於本過程是否可逆,目前尚沒有統一的答案,需要進一步的試驗證實。而無論其結果如何,對於臨床醫師的工作有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