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關節科 主任醫師 邱紅明

  一、什麼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病?

  膝關節骨性關節病,即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的變性、破壞及骨質增生為特徵的慢性關節病,又稱增生性膝關節炎、老年性膝關節炎。

  臨床上以中老年發病最常見,女性多於男性。病理特點為局灶性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軟骨下骨質變密(硬化),邊緣性骨軟骨骨贅形成和關節畸形。

  二、疾病概述

  骨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關節疾病,它的主要改變是關節軟骨面的退行性變和繼發性的骨質增生。主要表現是關節疼痛和活動不靈活,X線表現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緻密,骨小樑斷裂,有硬化和囊性變。關節邊緣有脣樣增生。後期骨端變形,關節面凹凸不平。關節內軟骨剝落,骨質碎裂進入關節,形成關節內遊離體。

  骨性關節炎又叫 退行性關節炎,實際並非炎症,主要為退行性變,屬關節提前老化,特別是關節軟骨的老化。骨性關節炎代表著關節的衰老,故稱之為老年性關節炎。廣義的骨關節炎還包括其他一些無菌性關節炎疾患。

  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原因

  1、慢性勞損:長期姿勢不良,負重用力,體重過重,導致膝關節關節軟骨增生、破壞,軟組織損傷。

  2、肥胖:體重的增加和膝骨性關節炎的發病成正比。肥胖亦病情加重的因素。肥胖者的體重下降則可以減少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

  3、骨密度:當軟骨下骨小樑變薄、變僵硬時,其承受壓力的耐受性就減少,因此,在骨質疏鬆者出現骨性關節炎的機率就增多。

  4、外傷和力的承受: 經常的膝關節損傷,如骨折、軟骨、韌帶的損傷。異常狀態下的關節,如在髕骨切除術後關節處於不穩定狀態時,當關節承受肌力不平衡並加上區域性壓力,就會出現軟骨的退行性變。正常的關節和活動甚至劇烈運動後是不會出現骨性關節炎的。

  5、其他因素:如年齡、性別等,本病在女性較多見,並且多發於老年婦女。

  四、膝關節骨性關節病有哪些臨床表現?

  1、發病緩慢,多見於中老年肥胖女性,往往有勞累史。

  2、膝關節活動時疼痛加重,其特點是初起疼痛為陣發性,後為持續性,勞累及夜間更甚,上下樓梯疼痛明顯。

  3、膝關節活動受限,甚則跛行。極少數患者可出現交鎖現象或膝關節積液。

  4、關節活動時可有彈響、磨擦音,部分患者關節腫脹,日久可見關節畸形。

  5、膝關節痛是本病患者就醫常見的主訴。其早期症狀為上下樓梯時的疼痛,尤其是下樓時為甚,呈單側或雙側交替出現,是出現關節腫大,多因骨性肥大造成,也可有關節腔積液。出現滑膜肥厚的很少見。嚴重者出現膝內翻畸形。

  五、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

  1、反覆勞損或創傷史。

  2、膝關節疼痛和發僵,早晨起床時較明顯,活動後減輕,活動多時又加重,休息後症狀緩解。

  3、後期疼痛持續,關節活動明顯受限,股四頭肌萎縮,關節積液,甚至出現畸形和關節內遊離體。

  4、膝關節屈伸活動時可捫及摩擦音。

  5、膝關節正、側位X照片,顯示髕骨、股骨髁、脛骨平臺關節緣呈脣樣骨質增生,脛骨髁間隆突變尖,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緻密,有時可見關節內遊離體。

  六、哪些膝關節骨性關節病患者可以施行膝關節置換術?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通過手術將病損的膝關節部分或全部由人工製造的關節部件所代替,是將已磨損破壞的關節面切除,植入人工關節,使其恢復正常平滑的關節面。選擇手術治療的患者應該符合以下幾條標準:

  (1)膝關節骨關節炎或關節炎引起的膝部中度到重度的持續性疼痛。

  (2)經長期保守治療(非甾體類消炎藥治療6個月以上)得不到實質性改善。

  (3)關節炎引起的膝關節功能障礙,因關節疼痛不能工作、不能入睡,因關節疼痛步行不能達到3個街區以上。

  (4)有膝關節破壞的X線改變。

  舉例說明,退行性關節炎到了晚期,患者除了關節疼痛之外,還會有關節變形(確蟯夥),膝關節彎曲困難、行走不便、無法上下樓梯及做跪拜或蹲下去 的動作。有r候關節活動時,會發出異常的聲音。有時出現關節腫脹,這表示關節腔內積水 (關節液增加),會導致患者不舒服及行動不便。這時膝關節的放射線檢查會有如下的變化:骨刺、關節間隙變窄、關節下骨頭變硬、變白、關節變形。最嚴重的是,關節間隙完全消失,整個關節黏連無法活動。如果患者出現以上症狀,可以考慮施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另外對於類風溼性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的膝關節晚期病變、其他非感染性關節炎引起的膝關節病損並伴有疼痛和功能障礙、感染性關節炎後遺的關節破壞(無活動性感染)以及涉及膝關節面的腫瘤切除後無法獲得良好的關節功能重建的病例均可行人工膝關節置換。

  七、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的術後療效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目前已成為技術比較成熟並且日益被廣大患者接受的一項常規手術,只要嚴格掌握手術指徵、由經驗豐富的醫師主刀操作加上術後合理的功能鍛鍊,都能達到患者滿意的效果。根據我們以往的經驗,患者術後合理應用抗生素以及預防下肢深靜脈栓塞的藥物,並且鼓勵患者進行骨四頭肌等長收縮鍛鍊和術後早期患膝的持續被動活動(CPM)鍛鍊,患者在一週內即可下地行走,隨著術後疼痛的消失和患肢的功能鍛鍊,患者的步態亦會恢復正常。

  對於某些雙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患者,由於一側膝關節置換後可以負擔大部分的身體重量,另一側未行手術治療的關節疼痛程度也會較以前減輕。所以對於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患者,如果符合關節置換的手術指徵,沒有必要害怕手術,應該到綜合水平較高的大醫院就診,由經驗豐富的醫師施行手術,以期儘早解除疼痛,提高生活質量。

  以下是我們在臨床上治療的幾個典型患者術前和術後的X線片:

  例1:術前

  術後

  此患者為55歲女性,術前X線片可見左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表現,內側已經沒有間隙,病人疼痛較重,左膝關節內翻畸形,無法正常行走。施行左側全膝關節置換術後,於一周內即可下地行走,恢復良好。

  例2:術前

  術後

  此患者為53歲女性,術前正側位X線片可見雙側膝關節均有較嚴重的骨質增生,關節間及關節後可見大量骨贅形成,髕股關節面亦增生較重,關節間隙狹窄,關節軟骨破壞嚴重,患者雙膝疼痛而無法入睡,雙膝屈伸障礙,行走困難。入院後同時行雙側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後一週患者下地活動,疼痛症狀逐漸消失,可正常行走。

  例3:

  術前

  術後

  此患者為74歲女性,術前X線片可見左側膝關節邊緣骨質增生嚴重,內側關節間隙消失,關節軟骨破壞嚴重,關節面硬化,左膝關節內翻畸形,患者雙膝疼痛致活動障礙。入院後行左側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後行左膝關節主動、被動功能鍛鍊,一週患者下地活動,疼痛症狀逐漸消失,左膝活動正常。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