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異感症的臨床心理症狀:據臨床觀察,咽異感症患者常出現焦慮、抑鬱、易激動、認識障礙、睡眠障礙等心理症狀。本研究通過SCL―90、HAMD、HAMA評定發現咽異感症患者不僅有許多軀體化症狀,也有明顯的焦慮(76.47%)、抑鬱(84.31%)、強迫、敵對、恐怖、偏執、絕望、睡眠障礙等心理症狀與臨床觀察一致。焦慮主要是擔心、緊張、害怕、和痛苦不堪。抑鬱主要表現為整天愁眉苦臉唉聲嘆氣、雖要求治療但治療信心不足,認為病治不好了等絕望的觀念。臨床發現患者常以咽喉部的阻塞感、燒灼感、異物感等多種多樣、經常變化的異常感覺為主的優勢觀念而反覆就醫,不厭其煩的要求檢查,併為此擔心、痛苦、焦慮、抑鬱,雖經多種醫學檢查未發現器質性疾病,即使有時檢查出某些咽喉部疾病(如慢性咽炎)也不能解釋患者所述症狀的性質、程度或痛苦的優勢症狀,許多患者對疾病不能正確認知,常有猜疑、否認心理因素的存在,而採取消極的應對方式,所以應考慮咽異感症是心理障礙的軀體化症狀或某些咽喉部或鄰近組織等軀體疾病治療後的心理結果,臨床中常見某些咽喉疾病經治療好轉但患者病中的咽喉部症狀持續存在,基於有加強或恢復性質改變的情況,患者為此痛苦,擔心反覆求醫、檢查,作者認為此症符合中國精神病變分類和診斷標準中的軀體形式障礙或軀體化障礙等診斷。
該病病程較長,為(2.13±0.40)年,這可能是軀體化症狀與心理症狀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使病程為慢性波動性過程,有礙於疾病的好轉與康復。精神科臨床咽異感常見於疑病症、癔症、恐怖症、焦慮症、抑鬱性神經症,抑鬱症、更年期綜合症、精神分裂症等功能性疾病,依病情給予心理治療的同時選擇有效的抗焦慮、抗抑鬱、抗精神病藥物的治療,原發疾病好轉咽異感症狀往往消失。我們在臨床治療中發現對久治不愈的病例試用小劑量抗焦慮和抗抑鬱藥能使症狀明顯好轉。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現咽異感症病前有個性基礎,病後有軀體化症狀和複雜的心理症狀,按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去認識本症是不全面的,必需按照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去認識本症的病因,發病機制,診斷和治療。
耳鼻喉科醫生應掌握一些心理學知識和技巧,重視本症的心理症狀通過心理諮詢和認知療法,改善患者的心理症狀和矯正患者的個性缺陷,在傳統的軀體治療同時,爭取各種心理干預措施,以穩定患者情緒,指導患者正確認識並正確應對咽部的異常感覺,必要時可適當應用小劑量抗焦慮和抗憂鬱藥物,幫助改善心理症狀,有助於患者好轉和康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