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內科 主任醫師 王愛華

一、前言

     腦靜脈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 CVT)是一種並少見的缺血性靜脈性中風,佔所有中風的0.5%, Ribes於1825年首次報道此病。它包括三種類型: (1)皮質靜脈血栓形成:很少單發,而多伴發DST。 (2)硬腦膜竇血栓形成(dural sinus thrombosis , DST)。 (3)大腦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 DCVT)。 腦靜脈血栓形成多見於孕婦、口服避孕藥的女性以及45歲以下的年輕人群,風險最大的時期是妊娠晚期和產後前4周,女性中, 73%的腦靜脈血栓形成發生在剛剛分娩後,其預後也不像以前認為的那樣差,絕大多數預後好,死亡率小於10%(以前報道死亡率高達30%-50%)。山東省千佛山醫院神經內科王愛華

二、腦靜脈解剖學特點

     1. 靜脈無肌纖維,無收縮力,無瓣膜,不與動脈伴行。2.大腦靜脈有豐富的吻合支。淺、深靜脈均先注入硬膜竇,上矢狀竇也引流板障靜脈的血液。3.靜脈壓與顱內壓接近。

三、病因

     1.先天性因素:包括凝血酶缺乏症、蛋白S和蛋白C缺乏症、Leiden V因子突變、血栓素基因突變等。2. 感染性因素:耳炎、乳突炎、鼻竇炎、腦膜炎、腦膿腫及全身感染等。3. 免疫性疾病:SLE、Wegener’s肉芽腫,肉狀瘤病和 Behcet’s病、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病等。4.獲得性易形成血栓狀態:包括腎病綜合徵、抗磷脂抗體綜合徵、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妊娠和產褥期。5. 血液疾病:紅細胞增多症、白血病、貧血、陣發性夜間血紅蛋白尿和先天性或獲得性凝血機制障礙等。6. 藥物:口服避孕藥、冬醯胺酶、停經後激素替代治療和類固醇治療等。7 .外傷和機械性操作:頭外傷、頸部外傷累及頸靜脈、神經外科手術、腰穿、頸靜脈導管操作等等。8. 其它:硬膜動靜脈畸形、腦動靜脈畸形、嚴重脫水、消耗性疾病(惡液質、晚期癌症)、心衰、休克、酮症酸中毒、高熱、顱內腫瘤和其它惡性腫瘤等均可引起或促發CVST。9. 約15%的CVT病例病因未明(20-25% )。

四、CVT臨床症狀

      CVST的臨床表現差異很大,沒有特異性,可以有多種發病形式和多種多樣的臨床表現,甚至可以“模仿”許多種疾病的臨床表現。臨床表現取決於血栓形成部位、範圍、進展速度、靜脈側支迴圈情況、繼發的腦實質損害的範圍和程度、是否有感染。最常見的症狀和體徵依次為:頭痛(80-90% )、癲癇發作(40% )、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意識障礙、視神經乳頭水腫等。頭痛和視乳頭水腫或複視者,即使無其它局灶體徵僅提示特發性顱內高壓時,也應考慮CVT。少見或罕見的有海綿竇綜合徵、蛛網膜下腔出血、伴有先兆的偏頭痛發作、侷限性頭痛、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耳鳴、單純的精神症狀、單一或多發性顱神經損害等。

五、影像學診斷

    (一)CT:  CT為神經科急診首選方法,雖有約25-30% CVT的CT表現正常,但可用於排除其他病變。1. CT直接徵象:(1)條索徵:指增強後上矢狀竇后角可見一空的三角形影,陽性率為70 % 。CT平掃上矢狀竇呈高密度。(2)三角徵(空delta徵):條索狀徵指栓塞的靜脈增強前所見, CT平掃見於皮層靜脈、直竇及Galen靜脈等部位高密度。2. CT間接徵象:出血或出血性梗塞,基底節和雙側丘腦梗死,腦室縮小(顱內壓增高、腦水腫)等。

    (二)、MRI:  在MRI上血栓訊號因時間不同而異:發病後1~5 d , 正常血管流空現象消失,T1 等訊號,T2 低訊號; 發病6~15 d ,T1、T2 均為高訊號; 16 d~3 個月, T1、T2 訊號減弱, 流空訊號逐漸增強; 持續閉塞表現為發病4個月後, 有些病人仍可見持續的管腔內等訊號, 無正常流空訊號。單純使用MR診斷有一定的限制,因為在急性血栓的超早期,由於血流偽跡的影響可導致假陽性結果,在T1和T2加權像上不能顯示出高訊號改變。在發病後的3-5天,靜脈中的血栓在T1上呈等訊號、在T2上呈低訊號,有時也不易與正常靜脈鑑別;

   (三)、MRV: MRV可很好地顯示腦靜脈竇和靜脈,但單純使用MRV不能區別是靜脈血栓還是腦靜脈發育不良,特別是一側橫竇和乙狀竇發育不良很常見。因此用腦MR檢測到靜脈竇或靜脈中的血栓,同時腦MRV發現相同部位靜脈竇或靜脈的閉塞或狹窄,二者結合使用被認為是目前診斷CVST的金標準

    (四)DSA:  DSA用於不能做MRI和MRV或診斷不清的病人,特別是孤立的皮層靜脈血栓形成的病人。最佳徵象-靜脈或靜脈竇部分/完全充盈缺損優點:動態觀察血管內血栓形成的變化,為臨床治療,尤其是介入治療提供客觀依據。典型的徵象:1. 部分或全部腦靜脈/竇充盈缺損。2.靜脈期見皮層靜脈顯示差或突然截斷,或一小的無血管區由擴張的螺旋狀側枝包繞,提示腦皮層靜脈血栓形成。3 排空延遲:DSA顯示腦動靜脈迴圈時間(從頸內動脈顱內段顯影開始,至靜脈側竇顯影消失)均明顯延長至11秒以上,最長達20餘秒。

    (五)、D-二聚體:CVT病人的D-二聚體水平變化範圍很大,並且沒有特異性。但在發病早期大多數病人D-二聚體水平升高,故D-二聚體水平不高的患者患CVST的可能性不大,但不能除外患CVT。最近的一項對26例CVST患者的研究表明,在發病22天內,其中的20例D-二聚體升高(27),所以對D二聚體升高的可疑患者應急診行MR和MRV檢查已明確是否患有CVT。

六、治療及預後

      治療方法包括針對誘因的治療如抗感染、停用口服避孕藥等抗凝(肝素、華法林)、溶栓(尿激酶、t-PA) 、減輕腦水腫、抗癲癇等。治療原則:無論是否存在ICH,啟動有效抗凝劑量的UFH或LMWH,之後應用維生素K拮抗劑治療

     (一)抗凝治療:急性期後口服抗凝藥的最佳療程尚不清楚;靜脈竇血栓形成屬於很嚴重的靜脈血栓,因此長期治療的標準要適當放寬。如果CVT 繼發於可迅速消退的危險因素,口服抗凝治療可持續3個月。對於原發性CVT 、合併顱外靜脈血栓形成以及具有輕度遺傳性血栓形成傾向的患者,如蛋白C 和蛋白S 缺乏、雜合性Ⅴ 因子Leiden 突變或凝血酶原G20210A 突變,推薦口服抗凝治療6~12 個月。對於存在嚴重遺傳性血栓形成傾向的患者,如抗凝血酶缺乏、純合性Ⅴ因子Leiden 突變或≥2 種血栓形成傾向,其復發風險很高,應考慮長期抗凝治療。對於具有≥2 次原發性顱外靜脈血栓形成客觀證據的患者,也推薦永久性抗凝治療。 

    (二)纖維蛋白溶解治療:研究顯示應用抗凝治療的CVT患者中扔有9-13%結局不良,單用抗凝治療可能溶解不掉大的、廣泛的血栓,單用抗凝治療CVT的部分或完全再通率47-100%。總的來說,如果抗凝治療下仍繼續臨床惡化或顱內壓持續升高,應用溶栓治療可能有效。大部分樣本均是小樣本量的。

    (三)阿司匹林:目前沒有對照試驗或觀察性研究直接評價阿司匹林在CVT治療中的作用。

   (四)類固醇激素:類固醇激素可能有助於減輕血管源性水腫,但激素亦能增加高凝性。指南推薦:即使CT/MRI提示腦實質損害,亦不能推薦使用類固醇藥物,除非存在其他潛在疾病需要類固醇藥物治療。

   (五)溶栓和介入治療:經微導管rtPA或尿激酶區域性溶栓治療CVT,迄今為止僅有少數小樣本研究,其給藥方法也無統一規範,一般團注後持續或間歇給藥直至再通或部分再通,同時給予全肝素治療。介入治療包括球囊擴張、支架植入、靜脈竇內建管溶栓、頸動脈內溶栓治療等在國內外均有成功的個例或小樣本報道。

   (六)對症治療和病因治療:抗癲癇治療,降顱內壓治療,感染性者應用廣譜抗生素治療,外科治療,全身性疾病的治療等。當發現高凝狀態時,應考慮長期抗凝治療,如果病人有先天性血栓傾向,應作為遺傳危險因素進行家族流行病學調查,並給予預防性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