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 王貴懷

  聽力與語言是人類相互交流和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耳病和聽力障礙的陰霾卻襲擾著人類。據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全世界有輕度聽力損失者近6億,中度以上的聽力損失者2.5億。我國有聽力障礙殘疾人2057萬,居各類殘疾之首,已嚴重影響到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提起聽神經瘤,人們會覺得這種腫瘤長在腦子裡,一旦發病肯定很嚴重。其實不然,聽神經瘤起病平和、緩慢,初期症狀——耳鳴,但糟糕的是聽神經瘤十分容易誤診或漏診。

  聽神經瘤的早期表現主要為單側、持續性、頑固性耳鳴,並且治療效果不明顯,久之聽力下降。這是腫瘤壓迫鼻喉科看病查不出病因,被認為是一般的聽力衰退,或老年性耳聾。聽神經引起的刺激症狀,與普通耳鳴很難鑑別。因此,許多聽神經瘤病人早期並沒有引起重視,有一病人耳鳴十年直至失聰才來就診,結果診斷為聽神經瘤。

  早期病人,尤其是中年單側耳鳴者應考慮到聽神經瘤的可能性。早期治療不僅面神經保留率高,而且聽力也有可能保留。目前影像學發展比較迅速,尤其是CT、核磁技術都已成為診斷聽神經瘤的可靠手段。當然,中年持續性耳鳴病人也不必馬上去做CT或核磁,可以先檢測聽覺傳導功能。該檢查比較經濟,若發現問題可再做進一步檢查。

  臨床表現

  聽神經瘤大多數發生於單側。雖然它發展緩慢,但與腦幹及腦神經相鄰,隨著腫瘤的增大會導致聽力下降,最終喪失聽力;還會出現腦幹或區域性顱神經受侵犯的症狀,如頭暈、面部麻木、面癱、咳嗽無力、吞嚥困難、步態不穩等。腫瘤進一步發展可能會造成腦積水,一旦顱內壓增高會導致頭痛加重、嘔吐、視力下降,甚至出現腦疝,威脅病人生命。

  最佳目標:腫瘤全切+面聽神經不損

  目前理想的治療目標是腫瘤全切,並保留面神經和聽神經功能。但實現最理想的治療目標有一定的難度。

  不同的醫生、不同的患者對聽神經瘤治療目標的認識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個患者,也可能因醫生的技術水平和選擇的治療方法不同而異。有的患者儘管接受手術全切,但由於腫瘤太貼近神經而導致一些併發症,如面神經損傷後導致的眼瞼閉合不全、暴露性角膜炎、不同程度的眼乾、口眼歪斜等等。有的患者將保留面神經擺在第一位,不同意手術全切,因而達不到最佳治療效果。

  應根據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採用相適應的治療方案,力爭做到全切腫物並且保留面、聽神經功能,至於不能保留面、聽神經功能的病例則可通過面神經和舌下神經吻合術修復。隨著手術裝置的更新、醫生技術和監測技術水平的提高,治療效果正朝著更理想的目標前進。

  不損傷腦組織+實時監測=手術成功兩大關鍵

  要想成功地實施聽神經瘤切除手術,除了術前詳細檢查之外,手術過程中常規的面、聽神經及腦幹功能監測是指導手術操作的重要手段之一。聽神經瘤手術中有兩個關鍵點:一是在切除腫瘤時,不能損傷腦組織,要利用腦組織的自然間隙,充分放水(腦脊液),使腦壓下降,然後取出腫瘤。二是實時監測,保護面、聽神經、三叉神經及腦幹功能,一旦監測顯示操作對其產生刺激,醫生在接下來的手術操作中會加倍注意。如果手術成功,無嚴重併發症的話,病人休息一個月左右可以正常工作生活。

  對於聽神經瘤的復發問題,通過隨訪真正做到全切除的病例,包括內聽道內的腫物全切除,極少發現復發。不過不全切的病人則有可能會復發。

  寄語

  伴有耳鳴和聽力下降的中年人千萬不要忽視這些看似不嚴重的症狀,很可能就是聽神經瘤的先兆。如果耳鳴在耳鼻喉科查不出病因,治療不見效,則應儘早做進一步檢查。如果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將大大提高聽神經瘤的治療效果,面、聽神經的保留率將提高。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