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子宮內膜癌(Carcinoma of endometrium)又稱子宮體癌,是指原發於子宮內膜的一組上皮性惡性腫瘤。在我國它是在宮頸癌卵巢癌之後的第三個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約佔女性惡性腫瘤的7%,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的20%~30%。發病高峰年齡為50~59歲,中位年齡61歲。隨著人口平均壽命的提高,高齡婦女的增多,世界範圍內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近年呈緩慢持續上升趨勢,如美國子宮內膜癌發病率已高於子宮頸癌。多數患者就診時病變尚侷限於子宮,期別較早,故預後較好,其5年總生存率為67%,I期5年生存率為80%以上。
二、臨床表現
1、陰道出血
特別是絕經後陰道出血是患者最主要的主訴。因癌組織脆,易出血,約80%出現第一個症狀是陰道出血,這也是患者就診的首要因素。年輕患者多表現為月經週期紊亂,經期延長或經量增多。
2、陰道排液
約1/3患者陰道排液量增多,是瘤體滲出或繼發感染之結果,可表現為血性液體或漿液性分泌物。若合併感染,則陰道排液呈膿性或膿血性,伴有臭味,但遠不如宮頸癌之顯著。
3、疼痛
並不多見。少數病人有下腹墜痛感,可能和病變較大突入宮腔引起子宮攣縮有關。病變在子宮下段或侵及頸管時,可能因引流不暢,形成宮腔積血或積膿,發生疼痛。如腫瘤壓迫神經叢,而引起持續下腹、腰骶部及下肢痛,此為病人進入晚期表現。
4、晚期患者還可出現貧血、消瘦、惡液質等
如有下列情況時,應懷疑有子宮內膜癌的可能,需作進一步檢查。
(1)絕經期不規則陰道流血及絕經後陰道流血。
(2)陰道水樣或血性排液,不能以一般生殖道炎症解釋者。
(3)反覆的陰道不正常細胞學發現,而宮頸活檢陰性者。
(4)患卵巢顆粒細胞瘤、卵泡膜細胞瘤患者,注意檢查是否合併子宮內膜癌。
(5)注意與子宮內膜癌有關的發病因素,如子宮內膜增生過長、雌激素使用情況及家族腫瘤史等。
應作全面的體格檢查(包括淋巴結)和仔細的婦科三合診檢查,注意出血部位、子宮大小、活動度、宮頸及宮旁組織有無浸潤及其他部位有無轉移灶等。子宮內膜癌陽性體徵不多,約半數以上有子宮增大,但這種增大多屬輕度,宮體一般稍軟而均勻,如檢查發現子宮特殊增大或表面有異常突起,則往往是併發肌瘤或肌腺瘤的表現,但必須考慮到癌組織穿出漿膜,在子宮表面形成腫瘤的可能。
三、輔助檢查
1、脫落細胞學檢查
子宮內膜細胞平時不易脫落,一旦脫落又往往發生退化、變形、溶解等一系列變化而難於辨認,因此應用細胞學診斷子宮內膜癌的陽性率一般不高,約50%左右。
2、子宮內膜檢查
內膜的組織學檢查為診斷的最後依據。內膜的獲得有活體採取和刮宮兩種方式,活體採取簡便而創傷較少,陽性率較高,為88.4%。由於活檢只能反應部分內膜情況,故陰性時不能排除癌瘤存在。須行全面刮宮。利用活檢與刮宮相結合的方法,陽性率達94.0%。
為了弄清病變是否累及頸管,採取“分段刮宮”,即先刮取宮頸管組織,再探宮腔、必要時擴宮頸,後刮取宮體及宮底組織,標明刮出組織部位,分別送病理檢查,以免互相汙染或混淆。
3、宮腔鏡檢
在過去的20餘年裡,宮腔鏡檢查及操作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於宮腔內膜病變的診斷尤有幫助。子宮內膜癌可以在鏡下表現息肉型、結節型、乳頭型、潰瘍型和彌散型,鏡下對可疑部位的活檢則能確定診斷,避免了常規診刮的誤漏。
4、影像學檢查
術前應用陰道B超聲檢查,以預測癌瘤浸潤肌層的深度。有報道肌層浸潤≥33%者,陰道超聲顯示率達100%。術前超聲檢查判斷有否深肌層浸潤與術後病理診斷符合率為92%;MRI及CT:主要用於觀察宮腔、宮頸病變、特別是肌層浸潤的深度及淋巴結轉移等。因MRI對軟組織解析度強,在子宮病變診斷方面,MRI更優於CT檢查。
5、淋巴造影
用以術前發現淋巴轉移。子宮內膜癌的淋巴結轉移越來越受到重視和認識,根據其淋巴引流和轉移途徑,癌細胞可直接到達骶前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也可經圓韌帶轉移至腹股溝淋巴結。如腫瘤已侵犯子宮頸管,則其轉移途徑和原發宮頸癌一樣,在侵入淋巴結後,向髂淋巴結擴散。
6、腫瘤標誌物
子宮內膜癌無特異敏感之標誌物,近年發現子宮內膜癌病人血清CA125水平可升高,但陽性範圍較大,11%~90%,
CA125因腺體成分而存在,腫瘤因腺體減少而使CA125不高。部分患者CEA、CA199可有輕度升高。
四、治療方案及原則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以手術、放療及二者綜合治療為主,對某些有不良因素的患者或晚期、盆腔外轉移及復發者可用化療和激素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