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耳鼻喉科 主任醫師 劉良發

  肝臟鈣化灶是B超診斷名詞,是指在B超或CT影象上肝臟內出現類似結石一樣的強回聲或高密度影像。原因很多,如寄生蟲感染、腫瘤、肝內慢性炎症或創傷、肝內結構(血管、膽管、淋巴管)都可能發生鈣化,需要全面檢查分析來確定。

  其實肝內的鈣化灶和肝組織區域性壞死的纖維化瘢痕可呈現與結石相似的強回聲團及聲影,但一般不引起肝膽管擴張。而結石在阻塞部位以上的小膽管有擴張,而且結石的強回聲團具有沿左右肝管走向分佈的特點。對這類肝內鈣化不需治療,為了慎重起見,對於這類鈣化灶可以隨訪觀察達2-3年,每3-6月複查B超檢查。

  原發於肝臟的良性腫瘤中,以肝臟海綿狀血管瘤鈣化多見,分隔瘤體的纖維隔和小血管可發生鈣化,呈斑點狀或條帶狀。原發性肝癌鈣化罕見,發生率僅為0.36%-1.2%,多見於纖維板層樣肝細胞癌和肝母細胞瘤,前者多見天青少年,後者多為5歲以下兒童,鈣化灶出現於腫瘤內部,呈星狀或結節狀。

  肝內轉移瘤鈣化灶

  肝內轉移瘤鈣化灶是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轉移到肝臟形成的癌灶,多見於直徑3cm以上的病灶,小於2cm者較少鈣化,鈣化可分佈於腫塊中心或周邊,有的分佈於整個病灶中,轉移瘤的B超影象的典型表現為“牛眼”徵,即邊緣為低迴聲中心為高回聲。轉移瘤的CT表現也是多種表現,呈砂粒樣鈣化、不規則斑片狀或斑點狀鈣化。總之,轉移瘤的鈣化灶的分佈和形態沒有明顯的規律性。懷疑為肝內轉移瘤鈣化灶者,首先要考慮大腸癌轉移,其次為乳腺癌、胃癌、甲狀腺癌、卵巢癌、肺癌、平滑肌肉癌、胰島細胞瘤、骨肉瘤和黑色素瘤等轉移,因此要積極尋找原發癌灶。

  肝臟寄生蟲病也可以出現鈣化,常見有肝包蟲病和肝血吸蟲病,前者多見於牧民,後者多為疫區的農民和漁民。肝包蟲病肝臟的病灶是無數小囊泡集而成,呈瀰漫浸潤生長,與正常肝組織界限不清楚,囊璧有鈣鹽沉積。在B超影象上呈囊腫伴有聲影的強回聲,CT表現為病灶邊緣模糊不規則,可見廣泛顆粒或不定形鈣化,病灶中心部可發生液化壞死,增強掃描病灶不強化,大量的鈣化和浸潤灶中大小不等的囊狀低密度區是特徵性CT徵象。肝血吸蟲病的B超和CT影象隨感染程度不同呈現多種表現,特徵性影象為肝包膜鈣化,肝實質的間隔樣鈣化,共同圍成“地圖肝”或“龜背樣”表現。肝內慢性炎症以肝結核和肝膿腫多見,少見於黴菌病、布魯菌病、門靜脈血栓形成和結節性病。

  總之,對肝內鈣化灶不必盲目害怕和恐懼,首先要排除肝臟原發性或繼發性腫瘤,繼而要區分肝臟感染和炎症,最重要的是應該到正規的醫院進行診療,只有明確病因,才能採取針對性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