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消化內科 主任醫師 劉曉峰

為肝癌的診斷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顯像技術。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PET-CT)是將PET與CT融為一體而成的功能分子影像成像系統,既可由PET功能顯像反映肝臟佔位組織的生化代謝資訊,又可通過CT形態顯像進行病灶的精確解剖定位,並且同時全身掃描可以瞭解整體狀況和評估轉移情況,達到早期發現病灶的目的,同時可瞭解腫瘤治療前後的大小和代謝變化。PET 的產生是核醫學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PET 與SPECT 比較,靈敏度高且能作精確定位。它所使用的放射性核素,如11C、15O、, 13N 、18F 等均是人體組織的重要組成成分,目前應用最為廣泛代謝物及標記物是氟代脫氧葡萄糖(18F-FDG)。18F-FDG能被組織細胞攝取,並在己糖激酶的作用下磷酸化,由於 18F-FDG不能參加葡萄糖的下一步代謝而停留在組織細胞內,表現為高濃聚而被儀器檢查。而腫瘤細胞膜上的葡萄糖轉運體高表達,胞內己糖激酶表達及活性明顯增強 ,故表現為18F-FDG在瘤組織內的高濃聚,PET檢查表現為標準攝取值明顯升高。肝細胞癌的 PET敏感度在 50%~70%,但相對於肝內良性佔位性病變,其特異性可高達90%。這些元素同位素標記的化合物並不改變生命大分子的代謝特性,加之這些放射性核素半衰期均非常短,可使用較大劑量以獲得高質量的影像而所受輻射劑量仍很低,也有利於重複多次顯像,便於進行準確的“示蹤”研究。但PET 造價昂貴,所用核素均需由加速器產生,目前尚未普遍使用。濟南軍區總醫院消化內科劉曉峰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