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探討頸椎過伸位MRI在頸椎病診斷中的重要意義。在頸椎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過程中,頸椎中立位MRI是最主要的影像學檢查之一,常被用來了解頸椎管直徑及脊髓病理改變,指導臨床診斷及治療。但是,有些患者有明確的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症狀、體徵,中立位MRI上頸椎椎管卻無明顯狹窄,脊髓無明顯受壓。對此類患者行頸椎過伸位MRI檢查,可發現大部分此類患者在頸椎過伸位時,頸脊髓出現壓迫。頸椎過伸位MRI在脊髓型頸椎病診斷和治療中,對防止誤診漏診有重要意義。
【引言】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肥厚增生以及頸部損傷等引起頸椎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刺激或壓迫頸脊髓、頸部神經、血管而產生一系列症狀的臨床綜合徵.21歲~83歲均可患病,患病率達64.52%以上[1]。頸椎MRI檢查為三維成像,屬於無創檢查容易被患者接受,且對軟組織的解析度高,T2WI可以清晰顯示脊髓內訊號的強度和範圍,以及神經根的形態改變,為外科手術治療提供可靠依據[1]。在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過程中,頸椎中立位MRI是最主要的影像學檢查之一,常被用來了解頸椎管直徑及脊髓病理改變,指導臨床診斷及治療。但是,有些患者有明確的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症狀、體徵,中立位MRI上頸椎椎管卻無明顯狹窄,脊髓無明顯受壓。對此類患者行頸椎過伸位MRI檢查,研究頸椎椎管有無明顯狹窄,脊髓有無明顯受壓.
【正文】
判斷脊髓型頸椎病的影像學依據包括頸椎椎管矢徑的狹窄和頸脊髓受壓。目前認為,頸椎管矢徑的正常下限應是1l mm左右[2],但是在不同體位下,頸椎椎管矢狀徑並不是恆定不變的。頸椎伸位時,椎管短縮,脊髓截面增大;過屈位時椎管拉長,脊髓截面減小[3-4]。對頸椎退行性變患者行頸椎動態MRI檢查後發現,在椎體水平頸椎椎管矢徑大小排列為:過伸位>中立位>過屈位,考慮原因為:過伸位時頸脊髓和硬膜囊直徑變粗,同時退變膨出或突出的椎間盤和後方摺疊內陷的黃韌帶導致椎管容積更加狹窄[5-6]。
國內外的研究證實,頸椎屈伸運動會引起椎管狹窄的加重,且後伸位較前屈位更加明顯[7]。根據這些研究結果,對此類患者加行頸椎過伸位MRI檢查,對行過伸位MRI後顯示頸脊髓明顯受壓的患者,結合症狀、體徵,有絕對手術指徵。手術後的患者病情得到了緩解,說明頸椎過伸位MRI檢查對臨床診斷和治療脊髓型頸椎病有重要意義[7]。
正常人在生理伸屈運動時脊髓的形態大小也會有所改變。脊髓長度在屈曲時將伸長,後伸時將縮短,同時脊髓的橫截面也會隨之變化,前屈時拉長變細,後伸摺疊變粗,但因變化幅度較小且有硬膜囊蛛網膜下腔的緩衝間隙,脊髓並不會因椎管生理性動態矢徑的改變而受壓[8-10]。頸椎病患者由於脊髓周圍環境尤其是上述退變椎間連線結構的改變,周圍有效緩衝空間變小,容易引起脊髓本身的壓迫性損傷,後伸運動時,椎管矢徑變小,橫截面積減少,但相應平面脊髓面積增加[11-13]。在有效空間已變小的椎管內,從前方突出的椎間盤組織、骨贅和肥厚的後縱韌帶和後方增厚皺摺前凸的黃韌帶共同形成對脊髓前、後方的致壓作用,即所謂的“鉗夾效應”[9],椎管矢狀徑可減少3 0 % 以上[14],如果伴有頸椎曲度變直、骨橋形成或運動節段固定時,則可導致狹窄更明顯[15]。
【結論】
對於脊髓型頸椎病的患者,建議常規行頸椎過伸位MRI檢查,以利於診斷和治療,防止誤診漏診。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