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科 副主任醫師 燕潤菊

  胃納差,簡單的講就是吃飯不太好。在中醫範疇中歸屬於脾胃病,由多種原因導致。如傷食引起,常表現為噯吐酸腐之氣;再如溼阻引起,常表現為胃脘脹悶、舌苔白膩;又如消化功能低下也可以引起,中醫稱為脾胃虛弱,臨床除見到納食減少外,還伴有食後腹脹、面色萎黃、氣短懶言、大便稀等症狀。
  脾虛納差小兒是指以納差(食慾不良)為主訴,兼有“脾虛”表現的病兒。為了探索小兒“脾虛”的本質,我們選擇了門診中有脾虛納差病兒作為觀察物件.進行了臨床辨證治療和實驗指標觀察。
  一、診斷標準
  主症:①納差(存在2周或2周以上);②便搪;③腹脹;④消瘦;⑤乏力。
  次症:①面色少華,或吐白,或萎黃;②浮腫;③嘔吐或呢逆,④睏倦思睡;⑤內臟下垂,病氣或脫肛;⑥舌淡苔白;⑦脈弱或緩。凡患兒具備上述主症中①和其它四項中任何一項.再加次症中任何二項者即可作為脾虛納差證的觀察物件。
  二、辨證分型
  脾氣虛型:①氣短;②倦怠;③眩暈,④多汗;⑥內臟下垂,或廟氣,或脫肛。
  脾陽虛型:①肢冷;②喜熱飲;③惡風或畏寒;④久瀉;⑤口泛清水;⑥脈沉細無力。
  脾胃陰虛型:①低熱;②面頰潮紅,③口渴;④大便乾結;⑤舌千紅,苔白或花剝少津;⑥脈平滑或細數。
  脾虛溼阻型:①浮腫,②身重;③肢困;④院腹脹悶;⑤苔白膩或黃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