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治醫師 史建國

  1、腦電圖:腦電圖是通過放置適當的電極,藉助電子放大技術,將腦細胞的生物電活動放大100萬倍後才能記錄到的腦神經電活動曲線。腦電圖檢查是診斷癲癇和癲癇發作的最重要手段,也是癲癇和癲癇發作“國際分類”的重要依據,也有助於判斷治療反應,以及減藥、停藥的參考。但不能僅僅根據腦電圖發現癲癇樣放電就診斷癲癇,很少一部分正常人也會出現少量癲癇樣放電。腦電圖正常也不意味著可以排除癲癇,當放電部位隱蔽或者癲癇放電稀少時,很難通過腦電圖記錄到。所以要行規範的腦電圖檢查,包括各種活化(誘發)試驗、延長腦電圖記錄時間、在特殊狀態下(不同睡眠深度)進行腦電圖記錄等。
  2、頭顱CT:能夠發現較為明顯的結構異常,但難以發現細微的結構異常。多用於癲癇急診,可疑有顱內鈣化、出血性病變,無法進行磁共振(MRI)檢查等情況下。
  3、頭部MRI:已經廣泛用於癲癇臨床診斷及治療方案擬定中,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癲癇患者預後。MRI具有很高的空間解析度,能夠發現一些細微的結構異常,對於病因診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特別是對於難治(頑固)性癲癇的評估。已有多種不同的成像技術和成像序列用臨床檢測中,對於不同性質的結構異常(病灶)的其診斷意義也各有不同,例如對海馬硬化、局灶性皮層發育不良、海綿狀血管瘤、結節性硬化、腦面血管瘤病、煙霧病、線粒體腦病等均有特異性所見。一般情況下,建議由癲癇專科醫師為患者設計頭顱MRI檢查方案。

  4、神經心理檢查:很多癲癇患者伴有智力、精神行為異常,需要用專業方法評估。某些癲癇綜合徵、癲癇性腦病的診斷需要神經心理檢查結果的支援。進行癲癇術前評估的患者,神經心理評估不但有助於致癇灶的定位,也有助於評價手術前後大腦各種功能的變化。
  5、頭PET:可以定量分析特定的腦功能區的生物化學過程,可以理解為大腦細胞活性的檢查,如可以測試大腦對葡萄糖的利用,以及不同神經活性物質的分佈等。在“癲癇灶”的定位中,目前臨床常用示蹤劑標記物為2-脫氧葡萄糖(FDG),用於觀測大腦區域性代謝變化。一般來講,非發作期(也被稱為間歇期)癲癇灶的大腦皮層代謝(或理解為活動能力)減低,而癲癇發作期呈現高代謝。另外PET檢查還能幫助發現磁共振難以發現的微細病灶。
  6、其他實驗室檢查:血液學檢查包括血液常規、血糖、電解質、血鈣等方面的檢查,能夠幫助尋找病因。抗癲癇藥物血藥濃度監測有助於藥物調整,發現藥物中毒等,血液學檢查還用於對藥物不良反應的檢測,常用的監測指標包括血常規、肝腎功能及電解質等。癲癇發作是遺傳代謝性疾病主要表現之一,血及尿遺傳代謝篩查有助於癲癇的病因診斷。一部分癲癇與遺傳相關,特別是某些特殊癲癇型別,需要基因篩查確認診斷,並進一步完成遺傳諮詢與指導。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