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寶寶發熱一定要去醫院嗎?
寶寶一旦發熱,一些家長十分憂心,抱著孩子就往醫院跑,希望能夠快速把體溫降下來。所以在感冒高發的季節,醫院總是“人滿為患”。陳主任對此指出,其實90%的孩子發熱是沒有必要去醫院的,可以自己在家處理,醫院裡人多混雜還可能有交叉感染的風險。但是,有些情況下,應該及時去醫院。
1.、3月齡以內的兒童發熱超過38℃,應及時就醫。因為此階段嬰兒體內來自母體的免疫抗體數量較豐富,抗感染能力較強,如果出現高熱,可能提示嚴重感染或免疫存在缺陷,應及時去醫院排查。
2、2歲以內的孩子,持續發燒超過24小時;2歲以上的孩子,持續發燒超過3天;應該及時去醫院。這裡的持續高熱是指體溫一直沒有降下來過。
3、任何年齡段體溫持續超過40度,也建議去醫院就診。
除了體溫,家長還要留心孩子的其他症狀。一般發熱後精神稍差、胃口不好是常見的,但如果出現嚴重嗜睡或精神異常煩躁,要及時就醫。如果出現頻繁嘔吐、頭痛、脖子硬,應考慮到腦炎。喉嚨痛、耳朵痛,可能是由於扁桃體炎、中耳炎所致。發燒伴有不明原因的皮疹,應警惕麻疹、水痘、猩紅熱等傳染病。另外,發燒如果再伴有腹瀉、嘔吐等,容易出現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如果發現孩子有囟門凹陷、口乾、無尿、面板彈性差等,都是脫水的危險訊號。上述“特殊症狀”都需要我們的家長高度重視,及時就醫,千萬別大意。
二、寶寶發熱可以不吃藥嗎?
很多家長輕易不願讓孩子吃藥,希望通過物理降溫這種“無害”的方式退燒。其實,陳主任強調,目前國內外的循證依據證明,許多傳統的物理降溫方法對退燒並沒有明顯幫助,退熱藥還是最有效的退燒手段。
常用的物理降溫方法為何不可取?
1. 捂汗:希望通過保暖讓孩子出汗從而降溫,其實可能造成捂熱綜合徵,代謝紊亂可致命。年齡越小、風險越大。
2. 酒精擦浴:2-3歲以下的寶寶尤其不推薦。因為酒精可通過面板被吸收,低齡兒童肝酶系統發育不成熟,易酒精中毒。
3. 退熱貼:雖然貼了退熱貼後頭部會體感清涼一些,但是對實質體溫下降並沒有作用,更多是一種心理安慰。
4. 溫水擦浴:有一定效果,但是沒有退熱藥起效快、效果好。
只要嚴格遵醫囑或藥物說明使用兒童退熱製劑,安全性還是很高的。
疑問三:怎麼服用退熱藥?
目前家庭常用的兒童退熱藥主要就是兩種: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一些家長使用時會有困惑:說明書上寫4~6小時服用一次。吃了第一頓藥後2小時左右孩子體溫又上去了,要不要接著再服一頓?還是要堅持到4小時後再用藥?
病毒性感冒引起的發熱有一個特點就是體溫易波動,上上下下時家長就會很擔心怎麼加服藥物。其實,常用的兩種兒童退熱藥物是可以交替服用的。比如說,第一頓服用對乙醯氨基酚之後,如果2小時後孩子體溫又升高了,家長很擔心,可以服一頓布洛芬。之後如果孩子體溫再次升高,根據第一頓服用的時間再加4~6小時,可再次服用對乙醯氨基酚,如此交替。只要原則上遵循說明書,不違反每種藥物的使用間隔時間,每種藥物每24小時內服用不超過4次,還是安全的。而實際上,大部分孩子並不需要這樣頻繁用藥就可以退熱。
疑問四:為什麼不提倡“掛鹽水”退燒?
近年來隨著科普觀念的增加,到醫院裡來主動要求給感冒發熱的孩子“掛鹽水”的家長比以前少多了,但是孩子發熱,不少家長前兩天還能堅持,3天之後就會有些扛不住了,要求醫生“還是掛鹽水吧,讓體溫快點降下來。”確實,給孩子輸液能夠立竿見影的降溫,因為補液可以隨液體在體內流動和體外排出(排尿、面板蒸發、呼氣等)帶走體內的熱量。所以,臨床上有時也會給高燒孩子使用開塞露,通過排便降溫,也是一樣的原理。
但是,經常“掛鹽水”的孩子,家長可能會發現之後一旦發熱,不輸液就很難退燒,因而陷入反覆發熱、頻繁掛水的怪圈。其實,發熱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與環境相適應,在體內構建相應免疫抗體系統的過程。如果每一次發熱都依靠外界力量幫助抵禦,自身就無法很好培養相應的抵抗力。所以家長不要因為心急要求輸液,應讓專業醫師判斷、決定治療方法。
另外,必須要強調的是,大部分病毒性“感冒”都需要3-7天甚或10天左右的病程,只要不是40℃以上的高溫,家長其實不用過於擔心。
最後,孩子發熱後要及時幫助他們補充水分,可以多喝水,也可以喝西瓜汁等果汁利尿、幫助降溫。發熱時,腸胃也在“高燒”,消化吸收能力變弱,不妨讓孩子的腸胃休息休息,發熱的這幾天裡吃點清淡的飲食,不必強求營養。平時仍要注意增強體質,可以多做做日光浴、空氣浴。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