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主任醫師 鮑秀蘭


  某些發熱性疾病有其特殊的熱型,此熱型發生在發熱性疾病的極期。熱型在診斷和鑑別診斷上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1、稽留熱

  稽留熱體溫常在39℃以上,晝夜間體溫變動範圍較小,一般上午體溫較下午低,但24小時內變動不超過1℃,這種熱型可持續數天或數週,退熱可漸退或驟退。臨床常見於大葉性肺炎、腸傷寒、斑疹傷寒、恙蟲病等急性發熱病的極期。

  2、弛張熱

  弛張熱體溫高低不等,晝夜之間體溫波動範圍較大,發熱時體溫可在39℃以上,24小時內體溫差達1.5℃~2.0℃或更多,但最低溫度仍在正常體溫以上。臨床常見於敗血症、嚴重肺結核、膿毒血癥、肝膿腫、支氣管肺炎、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風溼熱、腸傷寒、惡性組織細胞病等。

  3、間歇熱

  間歇熱體溫可突然高達39℃以上,先有惡寒或寒戰,經幾個小時後體溫恢復正常,大汗淋漓,以後間歇數小時或1~2日體溫又突然升高,反覆發作,如此高熱與無熱交替出現,稱為間歇熱。臨床常見於瘧疾,如間日瘧或三日瘧、化膿性局灶性感染、腎盂腎炎等。

  4、消耗熱

  消耗熱體溫波動範圍比弛張熱為顯著,24小時內體溫差在3℃~5℃之間。臨床常見於敗血症、重症活動性肺結核病等。

  5、迴歸熱(再發熱)

  迴歸熱是指體溫突然升高可達39℃以上,持續數日後降至正常,經過若干時間又重新發熱,持續數日以後,又下降至正常,即高熱期與無熱期各持續若干天,週期性互相交替出現,也稱再發熱。臨床常見於鼠咬熱,或在某些發熱性疾病的基礎上又合併其他發熱病。

  6、波狀熱

  體溫在數天內逐漸上升至高峰,然後又逐漸下降至微熱或常溫,不久再發,體溫曲線呈波浪式起伏,稱為波狀熱。臨床常見於布氏桿菌病、惡性淋巴瘤、胸膜炎、週期熱等。

  7、顛倒熱

  早晨或上午體溫較高,下午或傍晚較低,與一般的發熱規律(早晨或上午體溫較低,而下午或傍晚較高)相反,稱為顛倒熱。臨床上常見於永續性敗血症、綠膿桿菌性肺炎,偶可見於肺結核病人。顛倒熱也有的白天不熱,夜間高熱者,如絲蟲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