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主任醫師 鄭玉巧

  在現在的物質條件下,孩子沒有餓病的,而有一種餓叫“你媽媽覺得你餓”。孩子的飲食確實需要大人的照顧,但是,成人也要尊重孩子的飲食選擇和獨立性。而父母們會要求孩子把餐盤裡的食物全部吃完,不能有剩菜,非得這麼做的原因有三個:

  1、飲食規矩要在早期建立好,不然會養成壞習慣。

  2、孩子一定沒吃飽,應該多吃一點。

  3、孩子正在成長,營養就是要豐富,飯菜要多些。

  乍聽之下,這三個原因的觀念好像沒有什麼問題,但回到餐桌前看看“戰場”,就會知道里面其實還有很多的問題了!而以下3點可以說是最主要的迷思所在。

  1、飲食能力的養成包含很多專案

  在早期的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中,飲食能力的養成,其實包含很多專案,如「孩子自我進食能力」(能不能自己吃飯)、「孩子的進食品質」(有沒有吃得越來越好)、「孩子的進食持續」(專心吃飯的時間)、「孩子的進食環境適應」(能不能在固定的餐椅及餐桌前吃飯),跟爸媽觀察的「吃完飯才叫守規矩」,有很大的出入。

  2、大人多會要求孩子吃得太多

  統計研究發現,有1/3的父母在孩子表示吃飽後,仍要求他們再多吃點,導致孩子常吃得過飽。這個現象非常有趣,為了證實這不是個育兒理論,我在很多我家庭講座中問爸媽一個問題:「你會不會把飯菜夾到寶寶的餐盤後,又覺得哪些菜很營養,或孩子特別愛吃,然後又多夾進去一些?」每一場的講座,都有過半的家長,表示會做這個動作。如果是這樣,孩子最後吃進去的總量,絕對不是一開始你覺得剛好的量。

  3、忘了加上點心的份量

  營養很重要,但也要有“豐富”的觀念。讓孩子每天大餐加小餐,有時忽略點心的量,有時候時間分配的不好,正餐時飯菜又要再多些,實在是為難孩子了!有人會說:難道現在社會中真的有餓著的小孩?從兒童肥胖率逐年上升的統計來看,我想大家就會知道答案了!

  “大份”實驗

  1991年,曾有人對2~5歲之間的幼兒進行了一項有趣的研究。這些孩子都住在家裡,即在他們熟悉的環境裡,每天吃3頓飯及3次點心。每天的食物多樣而均衡,偶爾也會出現甜點。特殊之處是每次都得到“雙份”,而且他們可以自行決定要吃多少。

  實驗再度證明,孩子吃下的正好是他們所需要的量,他們不會“暴飲暴食”,雖然每餐的量很不平均,有時候幾乎什麼都不吃,有時候吃很多,但是每天的總量都差不多。如果有一餐吃得特別多,下一餐可能就會不吃。孩子完美調節的能力實在令人羨慕,可惜人越長大就會越受外界的影響。

  “把飯吃光”的規矩,是不乖乖吃飯和肥胖的始作俑者

  研究發現,被要求要把飯吃光的男孩,在外面吃飯時會點更大份的餐點;有肥胖症的成人,對於小時候家裡飲食規範的印象,遠比體重正常的成人深刻,而「把飯吃光」是最常見的規矩。「哇,你把飯吃光光了,你好棒!」「把碗裡的青菜吃掉才可以下桌。」多數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吃飯,甚至不惜使出鼓勵威嚇、連哄帶騙等各種手段讓他們「把飯吃完」。

  我們正活在一個有正餐、有下午茶、還可以去夜市吃宵夜、或隨時去商店買零食的時代,小孩多半餓不著,但孩子與生俱來還是有控制飲食的能力。當父母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時代轉變,仍把焦點放在「吃乾淨的餐盤」而不是孩子真實的「飽足感」時,孩子會逐步喪失自我控制飲食的能力,為日後的飲食問題埋下因子。這麼做,只會讓零食顯得更誘人,反而會消弭孩子選擇健康食物的內在動機。餐桌上太多的討價還價也會模煳焦點,讓孩子沒法專注於內在的飢餓訊息。等他們長大成人後,訓練凌駕於直覺,他們只知道要埋頭苦吃,把盤裡的食物吃完,卻搞不清楚「飽」的真正感覺。

  好訊息是,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看到注重內在飢餓訊息的好處,研究團隊發現,善用飢餓感和飽足感來引導個人飲食的年輕人,身體質量指數(BMI)比不會這麼做的年輕人低,飲食失調的比率也較低,這樣的女孩也比較不會刻意減肥或暴飲暴食。在這個豐衣足食、容易養出小胖子的時代,知道自己何時「吃飽了」比把盤子「清光光」更重要。

  餵養過度會導致神經性厭食

  古人說的“要得小兒安,需得三分飢和寒”,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一般來講,如果小孩兒不在生病狀態,即便是幾個月大的孩子也是會有食慾的,餓的話也是會表現出想吃東西的樣子的。如果孩子已經吃飽或者沒有表現出想吃東西來,家長卻怕虧著他、餓著他,勉強他吃,這樣一方面會導致孩子長得過胖過快過大。往近了說,這會導致孩子行動不便、表現得比較笨拙,往遠了說則會給孩子將來的健康埋下隱患。而如果經常性地這樣,還會導致孩子患上神經性厭食。所謂的神經性厭食,說得直白些,就是會導致孩子將來對什麼食物都不感興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