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科 副主任醫師 李衛彬

  參苓白朮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1076年,即宋神宗熙寧九年,宋朝政府在京都汴梁開辦了一個官辦藥局,叫做“太醫局熟藥所”,又稱“賣藥所”,這是在王安石變法的環境下,針對當時有些人制造、販賣假藥的情況,由國家實行對醫藥購銷的專賣,不允許個人或其他部門私自制作藥品出售的一種舉措。當時賣藥的價格也區別對待,對於生活窮困的“特困”人家,無償送藥;對一般窮人,低價售藥;而對有錢人,則按照藥品的正常價格出售,體現了政府對窮人救助的政策,而且保證了藥品的質量。王安石變法失敗後,賣藥所卻堅持下來,並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了1103年已經發展到7所。1130年,南宋政府在臨安重建藥局,後來改名為“太平惠民局”。

  1078年,這些官辦的藥局為了統一製藥質量標準,將所屬藥局的成藥處方編輯成書,後來幾經增刪補充,成為現在我們看到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這本書將成藥方劑分為諸風、傷寒、一切氣、痰飲、諸虛、痼冷,積熱,瀉痢,眼目疾,咽喉口齒,雜病、瘡腫、傷折、婦人諸疾及小兒諸疾共14門,七百多首方劑,多是一些民間常用的而且效果比較明顯的處方,像現在仍在經常使用的至寶丹、牛黃清心丸、蘇合香丸、紫雪丹、四物湯、逍遙散、藿香正氣散等都是出自這部書。

  今天我們談的是其中收錄的參苓白朮散。

  參苓白朮散的組成為:蓮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茯苓,人蔘,白朮,山藥,甘草,大棗。組方以人蔘、白朮、茯苓益氣健脾為君藥;配伍山藥、蓮肉助人蔘益氣健脾止瀉,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朮、茯苓健脾滲溼,為臣藥;砂仁醒脾和胃,行氣化滯,桔梗宣肺利氣,通調水道,載藥上行;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胃氣。

  功用:益氣健脾,滲溼止瀉。

  主治:脾虛夾溼之證:飲食不化,熊脘痞悶,腸鳴洩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

  五行中,脾為土,肺為金。參苓白朮散和胃滲溼,兼有保肺之效,適用於脾胃氣虛夾溼之證,亦可治療肺虛損,為“培土生金”常用方劑。

  參苓白朮散的臨床適應症:

  1、虛勞:慢性疲勞伴有失眠,體虛乏力,動則尤甚,自汗出。

  2、慢性胃炎:胃部隱痛,腹脹,面黃消瘦。

  3、慢性腹瀉:適用於慢性腸炎引起的腹瀉,日久不愈,伴有乏力,食慾減退,消瘦面黃等症狀。

  4、慢性咳嗽:咳嗽日久,多痰,胸悶氣喘,伴有食慾下降,自汗出,消瘦乏力症狀。

  小結:參苓白朮散是健脾滲溼的常用方劑,且具有“培土生金”的功效,常用於脾虛溼滯、飲食不化、消瘦、乏力、腹瀉以及慢性咳嗽等症狀,辯證關鍵點是“脾虛”。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