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主任醫師 鄭玉巧

  很多剛當上父母的家長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發育的比別的孩子快,比如早長牙,早會走等等,其實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身體的發育是水到渠成的,有時拔苗助長甚至還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認為孩子吃得多、長得胖就好

  很多家長希望寶寶“超平凡”生長髮育,認為自己孩子比別的寶寶吃得多、長得胖、長得快就好。有的家長認為自家6個月的孩子長得像9個月大,會因此而自豪,或者9個月的孩子要穿15個月嬰兒的衣服才合適,讓家長覺得非常榮耀。

  每當面對這些家長們,我真的不忍心告訴他們,這種過快生長不是健康的標誌,反而預示著今後出現肥胖的可能性極大。世界衛生組織多次強調肥胖和生長遲緩都屬於營養不良。

  如果孩子生長速度過快,應考慮孩子是否存在攝入蛋白質過多、進食量過多、活動量過少等問題;如生長緩慢,則應考慮孩子是否進食量不足、吸收消化不良等。

  生長速度過快或過慢都要向醫生諮詢,要根據生長髮育曲線在醫生指導下調控孩子的身體發育。以生長髮育曲線作為藍本,縱向、連續地瞭解孩子生長軌跡,才能做出合理的評估。現在有一批孩子生長過速,還有一批生長緩慢,這些兒童都需要被關注。

  每個孩子有著自身的生長髮育歷程,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拔苗助長”的做法對孩子卻沒有益處。

  認為孩子出牙越早越好

  比較孩子之間生長髮育的異同,是家長自覺與不自覺的日常“工作”。孩子出牙的早晚快慢更是家長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實際上,每個孩子長牙的歷程並沒有可比性。出牙起始時間不同,出牙順序不同,出牙引起的反應不同,同齡嬰兒牙齒數量也不同。孩子出牙的順序也沒有固定模式,出牙的速度節奏也因人而異。

  在評價孩子的出牙情況之前,家長一定要全面瞭解自己孩子生長髮育的全部情況,首先縱向瞭解身長、體重、頭圍等指標的近期變化;牙齒萌出、囟門縮小情況;還有大運動發育、小運動發育、進食量和餵養行為、語言等眾多發育狀況。若孩子的其他生長指標都正常,即使出牙慢點也不必擔心。

  過早干預孩子的大動作發育

  常見月嫂、保姆在家給孩子進行“早期嬰兒訓練”,比如:讓1個月的嬰兒趴著,推著雙腿往前爬;讓4個月的嬰兒雙手撐在床面上學坐;託著孩子腋下,讓1~2個月的嬰兒學走路等。

  這些是檢測嬰幼兒神經發育狀況的專案,是醫生對孩子進行的一些測試,比如:滿月時,醫生雙手托住嬰兒腋下,進行踏步反射測試以瞭解神經發射狀況。類似這樣的測試並不是考核發育結果,更不應成為家庭訓練專案。

  現在很多醫院測試專案流入家庭成為訓練專案,對嬰幼兒實際上存在有潛在的損傷。在此強調,“坐、站、走”等都不是學出來的,而是隨著發育水到渠成的事。過早幫孩子“學”坐、站、走,會對脊柱、下肢造成沒必要的損傷。有些羅圈腿就是過早站立所致。提醒家長不要被“接受過專業訓練”的保姆所“忽悠”。對照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嬰幼兒大運動發育時間表,觀察孩子發育會使家長理智很多。

  對於孩子的大動作發育,奉勸家長們按照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的原則,在孩子有爬、站、走等意願時,給他一些助力和推力,如有必要,在專業醫生的監控下,適當干預,已足以保證嬰幼兒健康成長。千萬不要為了家長的自尊,拔苗助長。

  給孩子使用學步車

  我不贊同用學步車等輔助設施幫助孩子學步,站、走、跑、跳,都是隨著發育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是“練”出來的。 而且學步車有一較寬的帶子置於兩腿間,導致孩子在學步車內不能真正站直,易誘發“O”型腿的形成。孩子尚未成熟到能夠行走時,強迫他行走,容易造成腿部和脊柱骨骼發育受損。

  我曾接診過一位1歲正常男嬰,站立時,雙腳跟能自然著地,但行走時,採用雙腳尖方式。詢問得知,7個月開始家長給他使用學步車,從那時起孩子便一直腳尖著地行走。經檢測,嬰兒雙腿和腳、肌張力都正常,但習慣腳尖走路會造成腳弓發育和腿部關節異常。現在只能通過反覆人工干預使其逐漸恢復正常。7個月嬰兒能連續翻身就相當不錯了。個別7個月嬰兒能自行扶著站立,能自行扶著挪步者應是鳳毛麟角。這時讓孩子站立過早,同時在學步車中練習走路,對嬰兒脊柱和腿、腳的發育不利。再有,學步車內置於孩子兩腿間的帶子,使其只能叉腿走路,不能獲得正常行走姿勢。

  還有位家長說自家11個月嬰兒橫著走路,想讓醫生確定孩子是否存在腦發育問題。觀察發現,當大人領著孩子右手時,孩子就右腿為主,左腿為輔橫著走路;當大人領著孩子左手時,則左腿為主,右腿為輔橫著走。

  經仔細檢查發現,其實他還不能獨立站,剛可扶著站,自己推著小車可正常姿勢走路。原來孩子橫著走路,是家長強迫的結果,原因是鄰家小孩已會走路。

  對體檢的目的不明確

  一位同事在給一5個半月的嬰兒做體檢時,看到一份其他醫院給該嬰兒出具的IQ測試單及骨密度檢查單。第一次聽到5個月大的孩子能做IQ檢查,評語竟然是“他們既不特別優秀,也不笨,俗稱一般人……”。

  我也多次被家長問及檢查時為何不給孩子檢測智商、骨密度,不給嬰兒測視力。這說明家長們普遍對“體檢”的目的不明確。他們會懷疑不做特殊測定、不抽血的健康體檢的有效性。在許多家長看來,一份全面的體檢應包括微量元素、骨密度、視力等檢查,而對於嬰兒進食和生長評估、運動發育評測等專案,則因沒有儀器裝置的參與而感覺不到是在體檢。

  所以再次提醒家長們,對嬰幼兒的體檢應包括飲食起居的詢問、生長評估、身體檢查、發育評價(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社交)。重點在於與家長的交流,並一同制訂下一步養育方案,而不在於給一堆化驗報告,開一些鈣、鐵、鋅、DHA等補劑。

  家長要明確,化驗檢查永遠是輔助檢查,補劑永遠是補充飲食的不足,而不是主要內容。

  認為枕禿是孩子缺鈣的徵兆

  枕禿是嬰兒生長髮育過程中的常見現象,很多嬰兒在2個月以後會出現枕禿,而且有逐漸加重的趨勢。不少家長認為這是因為“缺鈣”所致。實際上,枕禿與“缺鈣”幾乎無關,而與枕部與床面或枕頭間區域性摩擦過多有關。家長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滿月內即出現枕禿的孩子幾乎沒有,而平躺睡覺的嬰兒從2~3個月開始幾乎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枕部頭髮減少現象——枕禿,特別是第一次剃頭後枕部頭髮生長會相對緩慢。

  這是因為嬰兒滿月後,活動逐漸增多,但是尚不能坐、站,所以他們只能躺在床上左右轉頭,躺在床上反覆轉頭的動作增多,當然就會摩擦枕部,出現枕禿也就不足為奇了。左右轉頭的動作越多,枕部受摩擦的機會也越多,枕禿就越明顯。

  一般到1歲以後,隨著嬰兒逐漸強壯,到可以坐、站、走時,頭皮受摩擦的機會就會減少,頭髮就會重新長出。2~3歲後枕禿消失。出生後習慣趴著睡覺的孩子則很少出現枕禿。千萬不要將枕禿與缺鈣掛鉤。

  此外,家長們還習慣於把孩子出汗多、夜間易哭鬧、出牙晚、長得過快或過慢、食慾偏差、肋緣輕度外翻、活動時關節有響聲、反覆出現溼疹等現象與缺鈣掛鉤。其實,不論母乳、配方粉,還是營養米粉及其他輔食,都含有鈣,只要保證嬰幼兒每天攝入400國際單位維生素D,就無須擔心孩子缺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