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男科 主任醫師 曾慶琪

  大暑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長時間高溫,導致人體汗出過多,耗傷津液,尤其年老體弱之人容易導致疾病發生。中醫認為,津血同源,汗為心之液,尤其過汗,導致人體氣隨液脫,大汗亡陽,損傷心氣,出現暈厥休克。每每暑季,我們常會聽到社群老人孩子中暑的訊息,嚴重的還會發生“熱射病”。

  暑邪是一種很有性格的致病邪氣

  1、首先,中醫認為暑性炎熱

  暑為夏月炎暑,盛夏之火氣,具有酷熱之性,火熱屬陽,故暑屬陽邪。暑邪傷人多表現出一系列陽熱症狀,如高熱、心煩、面赤、煩躁、脈象洪大等,稱為傷暑(或暑熱)。

  2、其次,暑有升散之性

  暑邪易於上犯頭目,內擾心神。還能夠傷津耗氣。暑為陽邪,陽性升發,故暑邪侵犯人體,可致腠理開洩而大汗出。汗多傷津,汙液虧損,則可出現口渴喜飲,脣乾舌燥,尿赤短少等。在大量汗出同時,往往氣隨津洩,而導致氣虛,故傷於暑者,常可見到氣短乏力,甚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之中暑。

  3、暑容易兼挾溼邪

  暑季不僅氣候炎熱,且常多雨而潮溼,熱蒸溼動,溼熱瀰漫空間,人身之所及,唿吸之所受,均不離溼熱之氣。比如四肢睏倦、胸悶嘔惡、大便溏洩不爽等溼阻症狀。

  陰暑、陽暑傻傻分不清楚

  傷暑有陰暑、陽暑之分,中醫學認為“靜而得之者為陰暑”、“動而得之者為陽暑”。因長時間在烈日、高溫環境下勞作而發生的中暑即為“陽暑”;盛夏因過於貪涼引起的傷暑即為“陰暑”。《景嶽全書》記載:“陰暑……凡人之畏暑貪涼,不避寒氣,則或於深堂大廈,或於風地樹陰,或以乍熱乍寒之時,不謹衣被。以致寒邪襲於肌表,而病為發熱頭痛,無汗惡寒,身形拘急,肢體痠痛等證。”

“凡以盛暑烈日之時,或於長途,或於田野,不辭勞苦,以致熱毒傷陰,而病為頭痛煩躁,肌體大熱,大渴大汗,脈浮氣喘,或無氣以動等證。此以暑月受熱,故名陽暑。”

  怎麼才能降“暑”?

  預防陰暑症的發生除了要做到不要長時間呆在有空調的房間內、室內溫度不要太低、不要貪食冷飲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不要“快速冷卻”:好多朋友從戶外歸來或運動後,為了達到降溫除汗的目的,喜歡大汗淋漓時立即用冷水洗浴,使身體“快速冷卻”。實際上,這對身體是非常有害的,出汗後立即用冷水洗浴會使全身毛孔迅速閉合,熱量不能散發而滯留體內,此時,陰暑便會主動找上門來。因此,出汗後最好先將身上的汗擦乾,適度休息後再用溫水沖洗。不要在陰涼處呆的時間過久:草坪、亭廊、林蔭下、河塘邊等都是乘涼避暑的好去處,但這些地方潮溼,不宜呆的時間過久。因為過於貪涼是導致陰暑發生的“罪魁禍首”,過於潮溼的環境是導致陰暑發生的重要“幫凶”,千萬不能讓二者狼狽為奸,否則,陰暑症便會對您“情有獨鍾”。因此,乘涼避暑時如感覺身體發涼或遇到氣溫下降時,應立即新增衣服或回到室內。如果不慎發生了陰暑,輕者可自服風寒感冒沖劑;如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時,可服用中成藥藿香正氣水(丸、膠囊);若伴有發熱、小便少者,可服用中成藥六一散;對於病情較重者應立即去醫院診治。

  預防陽暑,要避免長時間暴露在烈日下,尤其建築工人、警察、環衛工人、行人等,注意熱邪耗氣傷陰,引起頭暈、乏力、口渴、頭痛、大汗、面色發紅、體溫升高等症狀。陽暑往往發展很快,由於身體表面的血管高度擴張,血液過多灌輸到體表,大腦、心臟等重要器官缺血,嚴重的會出現休克、抽搐、昏迷,有生命危險。因此,一旦發現有人出現頭痛、頭暈、臉紅、身熱、大汗等先兆症狀,必須儘快救治。具體方法包括:迅速將患者移到通風、陰涼的地方,扇扇子、敷涼毛巾降溫;清醒者可喝綠豆湯、淡鹽水、荷葉水、綠茶、酸梅湯等,或吃西瓜;用清涼油抹額頭、太陽穴;服十滴水或人丹,老弱患者可含2~3片西洋參。注意不能用溫熱的藥,如蘇合香丸。若患者意識不清,一定要打120求助。按百會、掐人中能促使患者清醒,在前胸、背部正中刮痧效果不錯。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