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能否治好嗎?大腸癌能活多久?等主要取決於患者的具體病情、患者的身體素質和患者能否能到有效地治療、患者是否有良好的心態、患者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護理等情況,關於患了大腸癌能治好嗎?
大腸癌的治療倡導以手術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案。多數原發腫瘤可作根治性的切除,原則是切除腫瘤所在腸段(包括近側10cm和遠側7cm範圍、相應的腸繫膜和所屬淋巴結),具體根治切除範圍及其手術方式依癌腫所在部位而定。如不能施行根治手術,仍可作姑息性切除,使症狀得到緩解,改善患者生存質量。術後5年生存率與大腸癌病理分期密切相關,早期大腸癌術後5年生存率可達80%以上,而中晚期者僅為40%左右。
綜合治療方案包括以5-氟脲嘧澱為首選的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熱療等,5-氟脲嘧啶對大腸癌的有效率接近20%,聯合用藥有mf(5-氟脲嘧啶+甲環亞硝脲)和mof(絲裂黴素+5-氟脲嘧啶+長春新鹼)等方案,有效率可達30%。最近南方醫院提出大劑量5-氟脲嘧啶腹腔恆溫灌注化療,可提高術後大腸癌的生存率。
放射治療多適用於位置較固定的直腸和下段乙狀結腸,對於直徑<5cm的高分化腺癌效果好。放療多在術前進行,亦可在術中和術後進行。腔內放療具有效果好、副作用少等優點,劑量約為10000
~15000cgy4~6周。患者接受治療後區域性症狀的緩解率可達50%~85%,一般能取得6~8個月的緩解。
熱療作為大腸癌的常規輔助治療,意見尚不統一,但一些研究表明術前熱療能提高中晚期大腸癌手術切除率。此外,電凝治療、冷凍治療、微波治療、光敏治療等亦收到一定效果。值得提出的是,大腸癌是一種全身性、慢性消耗性疾病,為提高對化療、放療的耐受性,使綜合治療能得以順利完成,加強支援治療,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增強體質,進而提高免疫功能,是綜合治療的一個重要環節。
生物免疫治療是大腸癌治療的研究方向,例如除傳統採用具有免疫功能的製劑進行免疫治療和免疫疫苗治療外,目前已開始採用大腸癌患者手術切除標本週簡單製備膜抗原包裹於脂質注入大腸癌者體內,可特異啟用患者體內免疫活性細胞,殺死殘存癌細胞,提高5年生存率。應用大腸癌相關抗原單克隆抗體偶聯藥物、毒素或放射性核素進行導向化療和放療在動物實驗中已取得了較大進展,用lak細胞及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等進行過繼免疫治療已試用於臨床。此外利用基因轉染將細胞因子、抗癌基因、異源表達抗原等匯入腫瘤細胞以殺傷或誘導殺傷癌細胞為大腸癌的治療提供了新的途徑。
一、結腸癌的外科治療
外科治療原則:
1、切除全部惡性組織。
2、全部切除或大部切除患癌的器官。
3、消除淋巴擴散的主要途徑。
4、為了預防手術中觸膜腫瘤時腫瘤細胞形成栓子,應及早的控制靜脈血流。
二、直腸癌的外科治療
直腸癌的根治原則
根治的原則是將直腸和直腸以上的一段血管,連同直腸周圍組織和有轉移可能的淋巴引流區一併切除。根治的方法分為兩類,一類是將直腸肛管完全切除再行人工肛門;一類是將直腸部分切除保留肛門括約肌,選擇手術的因素包括以下幾點:
1、腫瘤位置:腫瘤位於直腸上三分之一,即直腸上段,中段,經充分遊離直腸後其下緣距肛門10cm以上者,可行保留肛門的前切除術;下三分之一即直腸下段癌,肛管癌,癌灶下緣距肛門緣6cm以下者,宜行邁爾氏術,並根據情況作腹壁造瘻或會陰肛門重建術,中三分之一即腫瘤下緣距肛門緣6~10cm之間,對術式選擇爭議較大,應根據腫塊大小,分化程度及周圍浸潤情況決定。
2、病理型別:原位癌可切除癌下緣1cm直腸;潰瘍型、菜花型、環形癌下緣切除4~5cm直腸;浸潤型癌下緣應切除7cm以上直腸。
3、性別、體型及年齡:女性骨盆寬,分離切除吻合比較容易,宜儘量保肛,男性骨盆窄小,吻合困難,保留肛門要謹慎;瘦高型病人宜做保肛手術,而矮胖型病人則不宜;青年人直腸癌易早期出現轉移,惡性程度一般較高。儘量選擇邁爾氏術式,60歲以上的病人由於全身情況差,宜選擇姑息性治療。
4、分化及固定程度:低分化癌區域性複發率高,需切除較多邊緣及進行徹底淋巴結掃除,中高分化惡性程度相對好,腫瘤邊緣切除可以少一些;如癌與周圍組織器官固定應一併切除,然後根據切除器官進行重建或改道。
5、晚期直腸癌出現遠處轉移不宜做根治術,考慮行姑息切除或癌腫上段造瘻解除梗阻。
三、大腸癌放射治療
雖然手術切除是結直腸癌治療的主要手段,然而單純手術後的區域性複發率較高,因為多數病員手術時已非早期,dukesb期術後的區域性複發率約25%~30%,dukesc期術後區域性複發率為50%左右,大多數區域性復發發生在盆腔內,因此腫瘤侵入直腸周圍軟組織是手術無法徹底切除的。因此盆腔放療是清除這些癌細胞沉積的唯一可供選用的有效方法。然而結腸癌病人對術前及術後放療均無顯效。放射治療僅適用於結腸癌病人的術中放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