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發燒了,這個時候,不少父母都會焦急萬分,手忙腳亂,恨不得馬上讓孩子吃藥或者去醫院。
小孩為什麼會發燒?
人體正常體溫有一個較穩定的範圍,平均在36~37℃之間(腋窩),高於這個範圍就是發熱,37℃—38℃是低熱,38℃一39℃是中度熱,39℃一40℃為高度熱,40℃以上為超高熱。
人體溫度早上低些,晚上高些,激動的時候高些,發呆的時候低些……這個可自動調節的中央空調是由位於大腦的一個叫做“下丘腦”的部門負責的。有意思的是,這個部門不光負責恆溫,當有外敵入侵時,比如細菌啦病毒啦,下丘腦會把溫度大幅調高來對抗它們!這個時候,我們就“發燒”了。讓小孩發燒的主要原因除了細菌和病毒感染外,還有穿得過多捂得太實(常見於嬰兒)和免疫接種。有些小朋友長牙的時候也會發燒。
小孩發燒,家長有哪些誤解?
1、溫度計上量出高溫就需要去急診
發燒是一種症狀而不是疾病本身,真正的敵人是細菌和病毒。當細菌和病毒入侵時,正常小孩的機體會用發燒來抵抗外來病原體的感染,所以發燒其實說明了你的小孩有堅強的自身免疫防禦系統。所以,除非罕見情況,孩子在感染期間出現高燒並不是決定要不要去急診的指標。
2、發燒一定要吃藥
發燒可以幫助孩子的機體對抗感染,所以除非發燒讓孩子特別不舒服,不然沒有必要吃退熱藥。因為吃退熱藥並不能讓高溫降至正常,只是讓孩子感覺舒服一點。比如孩子發燒38.5℃以上並且感覺煩躁不安、睡不好、吃不好,退燒藥的確會讓孩子舒服很多(體溫稍降就開始玩了有沒有),還可以降低脫水的風險。如果你決定帶孩子去兒科診所,去之前就可以服用退燒藥,不必等到醫生看完後再給,因為孩子在舒服的時候更配合兒醫的檢查,而只有做好檢查醫生才能及時發現病因對症處理。
全球廣泛使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安全實惠退燒藥是兩個口服藥: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
對乙醯氨基酚:是一種比較安全的退熱藥,該藥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3個月以上嬰兒和兒童高熱時首選退熱藥,常用劑量是10~15mg/kg(每次<600mg),4~6小時服一次,每天最多用4次。其退熱效果與劑量成正比,但劑量過大會引起肝毒性。對乙醯氨基酚可能會引起G-6-PD缺陷症(蠶豆病)的小孩發生急性溶血反應,所以,有蠶豆病的小孩應該慎用。代表藥如泰諾林、小兒百服寧、小兒退熱栓等。
布洛芬:是另一種比較安全的退熱藥, 常用劑量是5~10mg/kg (每天<400mg),6小時服一次,每天最多用4次。不良反應主要為胃腸道出血、 胃燒灼感、 噁心和嘔吐等。代表藥如美林、託恩等。
3、發燒會導致腦損傷
每個正常的大腦都有內在的恆溫機制可以防止體溫太高而損傷腦組織。一個正常的孩子在一般生病發燒時是不會導致器官受損的。
4、小孩體溫越高病情越重
有的孩子發高燒還在滿地跑,有的孩子雖然低燒但看上去卻萎靡不振。每個孩子發燒的反應都不同,所以不管體溫計上的數字如何,重點是要仔細觀察孩子是否出現嚴重疾病的跡象。比如他們的不舒服程度,有沒有活力,是否可能脫水等。一旦你有任何擔心,都應該帶小孩到兒科就診。
5、退熱藥只給一半劑量
據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父母在給孩子退燒藥的時候劑量不準確,包括不足及超量。家長要記住:藥物的劑量是根據孩子的體重來算的,而不是年齡。一定要使用藥物附帶的量具,家用的調羹和量勺常常不夠精確。
有的家長說:“我真的不希望給孩子吃藥,所以我只給一半量”。請大家記住:半量不會起任何作用,還不如不給。總之,如果你覺得你的孩子需要使用退熱藥,一定要給足正確的量。
溫馨提示:
以上這些發燒的事實僅適用於3個月以上的小孩以及常見的發燒。3個月以下的嬰兒一旦出現發燒建議立刻帶小孩到兒科就診。
發燒的日常護理上,有以下一些建議:
1、發燒時別“捂”孩子,這樣會阻止身體散熱,並可導致體溫上升。確保孩子的臥室溫度適中。
2、有些家長會使用洗溫水澡的方式降溫,這是物理降溫的一種方式,但是,讓孩子在發燒時洗澡有的小孩會覺得不舒服,如果小孩排斥這種方式也不要勉強。
3、禁止使用酒精或冰袋/冷水澡(會導致冷戰,反而讓體溫上升)。
4、提供大量的液體以免脫水,因為發燒讓小朋友比平時容易丟失液體。白開水是不錯的選擇。如果孩子有嘔吐或腹瀉,請諮詢醫生是否需要補充兒童專用的電解質飲料。
什麼情況下需要帶小孩看醫生?
1、於3個月的小孩突然出現發熱,有可能是某種疾病造成的。
2、持續超過5天的發熱,提示可能不是普通感冒引起的,需要查詢引起發熱的原因。
3、體溫超過39℃,通過應用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後2個小時後仍不退熱。
4、小孩行為發生改變:比如不愛玩耍,很少說話,沒有食慾,對周圍食物漠不關心。
5、出現脫水症狀:小的嬰兒換尿不溼的次數減少,或大的小孩小便的次數減少。
6、注射疫苗後體溫超過39℃,發熱時間超過24小時,需要找醫生判斷下是不是由於疫苗反應引起的。
7、小孩出現抽搐。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