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主任醫師 鮑秀蘭

  寶寶1歲了,最近總是發燒,我們懷疑可能是缺了某種微量元素,想要去做一下微量元素檢測,但是有聽到有很多人說,寶寶不需要做微量元素檢查,很糾結,到底有沒有必要給寶寶檢查一下微量元素?

  自己的寶寶長得好不好媽媽們是非常重視的,寶寶哭鬧不止、不愛吃飯、頭髮黃,就會擔心寶寶是不是缺了微量元素。

  什麼是微量元素

  一般來說,凡是占人體總重量的萬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如鐵、鋅、銅、錳、鉻、硒、鉬、鈷、氟等,稱為微量元素。

  碘、 鋅、硒、銅、鉬、鉻、鈷、鐵為人體必需微量元素。

  鉛、鎘、汞、砷、鋁、錫和鋰被列為具有潛在毒害,但低劑量可能具有一定功能的微量元素。

  當人體內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異常便會導致疾病,例如缺鐵會導致貧血,缺鋅會影響食慾,攝入過量氟元素會引起氟斑牙等,這也是為什麼媽媽們會常常擔心寶寶會缺微量元素。

  如何進行微量元素檢查?

  醫療機構一般應用的微量元素檢測主要是取寶寶的頭髮、指尖血、靜脈血,這3種檢測方式來檢查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檢查有必要做嗎?

  給寶寶做微量元素檢查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微量元素檢測的採集方法和環境對化驗結果影響大,會導致測驗數值不準確。

  1、頭髮檢測

  頭髮的生長和新陳代謝是需要時間的,那麼用於檢測的頭髮很可能是幾周前、甚至幾個月前的頭髮,即便結果顯示很多元素都缺乏,也只能反映寶寶之前的身體狀況,而非當下。微量元素本身在血液中就“微量”!而我們生活的整個環境中也都充斥著這些微量元素,說得更直接一點,甚至寶寶頭髮上殘留的洗髮水,都會影響檢查結果。

  2、指尖血檢測

  採手指的末梢血,扎一個小針眼,然後將血擠出來,在擠得過程中,會將組織液也混入血中,將血液稀釋,化驗結果數值一定會偏低。所以,通過監測血液中的鈣元素含量,並不能準確反映出人體內鈣元素的實際情況。

  3、靜脈血檢測

  抽血前,消毒時使用的碘酒、酒精本身就含有微量元素。擦拭後,看似乾燥揮發了,但是血還是會沾到碘酒或是酒精,從而影響的數值。

  並且,目前的微量元素檢查,只能用於研究目的,以及對人群營養狀況的監測,不適用於對個體微量元素營養狀況的判斷。國際上對於微量元素的檢測結果並沒有明確統一的標準,並不能說某個數值就一定是有問題或者正常,微量元素檢測結果只能作為醫生的參考之一。

  早在2013年,國家衛生紀委通知:除了針對兒童疾病必須的檢查,不得將微量元素作為體檢專案進行檢查,特別是對 6 個月以下的寶寶。

  微量元素缺乏該如何判斷?

  在臨床上,如果醫生需要確診某個微量元素是否異常,不會只看單一的檢測結果,還會結合一些間接的指標來判斷。

  缺鈣

  判斷寶寶是否缺鈣,除了症狀表現之外,最具有參考價值的臨床檢查是拍手腕X線片,還可以檢查血液中維生素D的水平。有時,微量元素化驗單上鈣在正常範圍,也並不能判斷機體不缺鈣。

  缺鐵

  判斷寶寶是否缺鐵,主要檢測血常規和鐵四項。血常規主要看血紅蛋白的量,6歲以內的寶寶血紅蛋白的量通常不低於110g/L。鐵四項包括 a.血清鐵;b.血清鐵蛋白;c.血清總鐵結合力;d.轉鐵蛋白飽和度。通常需要由醫生結合上述檢查,以及症狀、膳食分析等綜合判斷是否缺鐵,以及是否缺鐵性貧血,單靠微量元素是不行的。

  缺鋅

  寶寶缺鋅會有發育遲緩、食慾差或異食癖、免疫力差等表現。如果寶寶有這些症狀,可以查微量元素,看血清鋅的水平,然後結合膳食調查,看是否存在缺鋅風險。如果血清鋅低,膳食調查分析發現存在缺鋅風險,可以初步診斷缺鋅。通過補鋅治療一段時間,如果症狀確實好轉,提示確實缺鋅。

  所以,如果寶寶沒有什麼症狀,一般不需要給寶寶做微量元素檢查。其實,只要科學餵養,按時新增各種輔食,寶寶基本都不會缺少微量元素的。寶寶除了需要在出生2周,每天補充400單位維生素D以外,其他的元素都可以從日常飲食中獲得,不需要額外補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