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內科 住院醫師 崔志軍

  抗凝治療是下肢靜脈血栓治療中應用最早且最廣泛的方法,抗凝本身並不能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但它能抑制血栓的蔓延,配合機體自身的纖溶系統溶解血栓,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同時它能有效地減少肺栓塞的發生,在肺栓塞防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他手術或非手術治療方法一般均應同時用抗凝治療作為輔助治療。抗凝治療的時間可貫穿整個病程,一般需1~2個月,部分病人可長達半年~1年,有的甚至需終生抗凝。但下列情況禁用抗凝治療:消化道潰瘍者、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近期發生腦出血者、流產後、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者等。

  (1)肝素

  最常用的抗凝藥物,其抗凝作用主要是通過增加抗凝血酶Ⅲ(ATⅢ)的活性,抑制血栓形成。肝素起效快,半衰期短,在體內作用穩定。肝素水溶劑主要為12500U/支,相當於100mg。給藥途徑有靜脈注射和皮下深脂肪層注射2種,肌肉注射易發生注射部位血腫,不宜採用。皮下深脂肪層注射方法較簡單,但體內肝素濃度不易精確控制,注射部位一般選擇腹壁皮下。靜脈注射方法利用微量泵持續靜脈給藥,此法肝素作用快,劑量容易控制,體內肝素濃度較穩定,容易調節,是較理想的給藥方法。具體方法是先靜脈一次性注射肝素50mg即6250U,使肝素體內濃度快速達到峰值,然後將肝素稀釋液(肝素200mg即25000U溶於5%葡萄糖鹽水500ml)以30ml/h靜脈持續滴注。但有下列情況時肝素用量應減小至20ml/h:2周內作過手術者;2周內有腦卒中者;血小板計數

  肝素的劑量個體差異很大,因此需根據實驗室監測,隨時調節肝素的用量。目前最常用的肝素監測指標是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用藥期間aPTT控制在正常對照的1.5倍或正常值的上限。APTT首次檢測是在肝素6250U靜脈注射後,以後每4~6小時檢測1次,待穩定後可每12小時檢測1次。

  肝素的常見副作用包括:A.出血,用藥期間出現皮下瘀點、瘀斑應引起重視,如出現血尿、消化道出血,則應減少或停止用藥,出血量大時,可用魚精蛋白按1:1的比例靜脈注射,對抗肝素的抗凝作用。B.血小板減少症,可能與肝素引起的體內自身免疫反應有關,發生率在1%~2%,表現為血小板計數減少,嚴重時出現動脈、靜脈內廣泛性血栓形成,致使病人死亡或殘肢,應引起臨床高度重視。用肝素期間應注意檢測血小板計數,如在用藥時出現血栓蔓延或有新的血栓出現,應考慮此併發症,並立即停藥,改用水蛭素或選擇性抗凝血酶藥阿加曲班。C.骨質疏鬆症,當長期使用肝素時,可能會引起骨質疏鬆,甚至導致椎體或長骨骨折。

  (2)低分子量肝素:如前所述,低分子量肝素較肝素有很多優越性,由於它主要針對Ⅹa因子,因此它在抗凝的同時,出血的危險性大大降低。其良好的組織吸收性、長半衰期,使用藥方法變得簡單,用藥次數也較肝素減少。市場上銷售的低分子量肝素有幾種,各種產品的成分和用法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論。其共同點都是皮下注射為主,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時,每12小時注射1次。

  使用低分子量肝素一般無需實驗室監測,但與肝素一樣,低分子量肝素也能引起血小板減少症,雖然其發生率較肝素低,但檢測血小板計數有助於早期發現此併發症。

  由於低分子量肝素使用較肝素安全,因此目前其在臨床上應用越來越多,並有逐漸替代肝素的趨勢。

  (3)華法林:華法林作為口服抗凝藥在臨床上已得到長期應用,作為口服制劑,華法林成為門診抗凝治療的首選藥物。華法林在體內起效慢,一般在服藥2~3天后開始起效,因此臨床上常同時將它與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一起使用,待華法林達到治療作用時,停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

  使用方法:首日7.5mg口服1次,第2天改為5mg口服1次,第3天2.5mg/d,口服,此劑量根據凝血酶原時間(PT)調整。一般開始每週檢測PT2次,將INR值控制在2~3,後改為每週檢測1次,逐步過渡到每月檢測1次。下肢深靜脈血栓病人華法林的用藥時間一般至少2個月,如有過肺栓塞史,華法林用藥時間可延長至1年。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