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康復醫學科 主治醫師 吳炳傑

  一、定義

  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血液在深靜脈腔內不正常地凝結,阻塞靜脈管腔;導致靜脈迴流障礙,如未予及時治療,將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靜脈功能不全,影響生活和工作能力,若血栓脫落可引起肺栓塞,造成生命危險。全身主幹靜脈均可發病,尤其多於下肢。

  二、病因和病理

  1946年,Virchow提出:靜脈壁損傷,血流緩慢和血液高凝狀態是造成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至今仍被沿用。造成血流緩慢的外因有:久病臥床,術中、術後及肢體固定等制動狀態及久坐不動等。此時,因靜脈血流緩慢,在瓣竇內形成渦流,不僅啟用內源性凝血系統,並使血小板從在血流中軸流動(軸流)移向接近內膜(邊流),促成血栓形成。血液高凝狀態見於:妊娠、產後或術後、創傷、長期服用避孕藥、腫瘤組織裂解產物等,使血小損數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導致血管內異常凝結形成血栓。

  血栓形成後,在纖維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血栓可溶解消散,有時崩解斷裂的血栓可成為栓子,隨血流進入肺動脈引起肺栓塞。

  三、危險因素

  長時間臥床,關節制動,高齡,肥胖,高LDH,創傷,心衰等。

  四、臨床表現和分型

  深靜脈是靜脈血液迴流的主要通路,一旦因血栓形成阻塞管腔,必然引起遠端靜脈迴流障礙的症狀。

  1、根據急性期血栓形成的解剖部位分型:

  (1)中央型

  即髂-股靜脈血栓形成,主要臨床特徵為起病急驟,全下肢明顯腫脹,患側髂窩、股三角區有疼痛和壓痛,淺靜脈擴張,患肢皮溫及體溫均升高。左側發病多於右側;

  (2)周圍型

  包括股靜脈血栓形成以及小腿深靜脈血栓形成。侷限於股靜脈的血栓形成,主要臨床特徵為大腿腫痛,由於髂-股靜脈通暢,故下肢腫脹往往並不嚴重。侷限在小腿部的深靜脈血栓形成,臨床特點為:突然出現小腿劇痛,患足不能著地踏平,行走時症狀加重;小腿腫脹且有深壓痛,作踝關節過度背屈試驗可導致小腿劇痛(Homans徵陽性);

  (3)混合型

  即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主要臨床表現為:全下肢普遍性腫脹、劇痛,股三角區、N窩、小腿肌層都可有壓痛,常伴有體溫升高和脈率加速(股白腫)。如病程繼續進展,肢體極度腫脹,對下肢動脈造成壓迫以及動脈痙攣,導致下肢動脈血供障礙,出現足背動脈和脛後動脈搏動消失,進而小腿和足背往往出現水泡,面板溫度明顯降低並呈青紫色(股青腫);如果不及時處理,可發生靜脈性壞疽。

  2、根據臨床病程演變分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後,隨著病程的延長,從急性期逐漸進入慢性期。根據病程可以分成以下四型:

  (1)閉塞型

  疾病早期,主要特徵:深靜脈腔內阻塞,以嚴重的下肢腫脹和脹痛為特點,伴有廣泛的淺靜脈擴張,一般無小腿營養障礙性改變,

  (2)部分再通型

  病程中期,主要特徵:深靜脈以閉塞為主,伴有早期再通。此時,肢體腫脹減輕,但淺靜脈擴張更較明顯;可有小腿遠端色素沉著出現;

  (3)再通型

  病程後期,主要特徵:深靜脈大部分或完全再通,臨床上有下肢腫脹減輕但在活動後加重;明顯的淺靜脈曲張、小腿出現廣泛色素沉著和慢性複發性潰瘍;

  (4)再發型

  主要特徵為在已經再通的深靜脈腔內,再次急性深靜脈血栓形成。

  五、檢查和診斷

  1、症狀體徵

  (1)一側肢體突然發生的腫脹;

  (2)脹痛或壓痛、淺靜脈擴張;

  (3)Homans徵陽性:將足向背側急劇彎曲時,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小腿深靜脈血栓時,Homans徵常為陽性。

  出現上述症狀體徵都應懷疑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下列檢查有助於確診和了解病變的範圍。

  2、輔助檢查

  (1)超聲多普勒檢查:測定靜脈最大流出率,利用壓力袖阻斷肢體靜脈,放開後記錄靜脈最大流出率,可以判斷下肢主幹靜脈是否有阻塞,但對小靜脈血栓形成敏感性不高。

  (2)放射性核素檢查:靜脈注射碘-125纖維蛋白原,能被新鮮血栓攝取,含量超過等量血液攝取量的5倍,因而能檢出早期的血栓形成,用於高危病人的篩選檢查。

  (3)靜脈造影:能使靜脈直接顯像,可以對各個部位的深靜脈形態作出確定診斷。主要的X線徵象為:

  ①閉塞和中斷:深靜脈主幹被血栓完全堵塞而不顯影,或出現造影劑在某個平面突然受阻的徵象。一般說來,見於血栓形成的急性期。

  ②充盈缺損:主幹靜腔內持久的、長短不一的圓柱狀或類圓柱狀造影劑密度降低區域,即充盈缺損影,是靜脈血栓的直接徵象,為急性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依據。

  ③再通:靜脈管腔呈不規則狹窄或細小多枝狀,部分可顯示擴張,甚至擴張扭曲狀。上述徵象見於血栓形成中、後期。

  ④側支迴圈形成:鄰近阻塞靜脈的周圍,有排列不規則的側支靜脈顯影。

  六、預防和治療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與手術、制動、血液高凝狀態的關係最為密切,因此,應給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藥物預防,可腹壁下注射低分子肝素2000-2500AXaIU,每日1次,療程為10-14天,或至血栓形成風險消失。鼓勵病人經常作四肢的主動運動和早期離床活動,適當抬高床腳,應用肌肉功能性電刺激,或四肢迴圈加壓儀,穿長筒彈力襪(至股部),是主要的預防措施。

  下肢深靜脈血栓重在預防,對已經發生的深靜脈血栓,治療方法可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取栓兩類,應根據病變型別和實際病期而定。

  1、非手術療法

  (1)一般處理:

  絕對臥床休息,抬高患肢,制動2-3周,患者抬高需高於心臟水平,約離床20-30cm,膝關節安置於稍屈曲位。適當使用利尿劑,以減輕肢體腫脹。當全身症狀和區域性壓痛緩解後,即可進行輕便活動。起床活動時,應穿彈力襪或用彈力繃帶。

  彈力襪的使用時間:

  ①對小腿深靜脈或淺靜脈血栓性靜脈炎,一般不需要用,但如果踝部及小腿下部出現水腫,可用數週;

  ②對N、股靜脈血栓形成,一般使用不超過6周;

  ③對髂股靜脈血栓形成,先使用3個月,以後間斷去除,一般不超過6個月,但如果水腫出現,則應該繼續使用。

  (2)溶栓療法:

  病程不超過72小時的病人,可給予溶栓治療。常用藥物為尿激酶,劑量一般為每次8萬單位,溶於5%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2次,共7―10天。必要時,可根據纖維蛋白原和優球蛋白溶解時間測定,來調節用量。

  (3)抗凝療法:

  適應症:

  ①靜脈血栓形成後1個月內;

  ②靜脈血栓形成後有肺栓塞可能時;

  ③血栓取出術後。

  禁忌症有:

  ①出血傾向;

  ②流產後;

  ③亞急性心內膜炎;

  ④潰瘍病;

  ⑤肝腎功能不全。

  常用抗凝劑有肝素和香豆素衍化物。一般是以前者開始,接著使用後者。肝素可以靜脈持續滴注或間歇注射,也可皮下注射,以維持凝血時間超過正常值約2倍為標準。香豆素衍化物中,可選用華法林,成人劑量,第一日為每次5mg,每日3次,第二日為每次5mg,每日2次,第三日開始每次2.5mg或5mg,每日1次,根據凝血功能調節劑量,維持量為2.5mg左右。以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控制在2-3.一般維持2-3個月。應用低分子肝素鈉治療(4000單位,qd.或150單位/kg qd.)或低分子肝素鈣治療(對已形成的深靜脈血栓85IU/kg,qd)。抗凝藥物最嚴重的併發症是出血,且劑量的個體差異很大,必須在嚴密的監護下使用。

  (4)抗血小板聚集療法:

  祛聚藥物包括右旋糖酐、阿司匹林、雙嘧達莫(潘生丁)和丹蔘等,能擴充血容量、稀釋血液、降低粘稠度,又能防止血小板凝聚,因而常作為輔助療法。

  2、手術療法

  常用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尤其是髂-股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對於病情繼續加重,或已出現股青腫徵象者,即使病期較長,也儘量採用手術取栓力求挽救肢體。手術方法主要是採用Fogarty導管取栓術,術後輔助抗凝、祛聚療法2個月,防止再發。

  七、併發症和後遺症

  深靜脈血栓如脫落進入肺動脈,可引起肺栓塞,大塊肺栓塞可以致死,應十分重視。經外周靜脈途徑,利用特製的傳送裝置將帶有濾網的金屬支架放入下腔靜脈,可以阻止下肢深靜脈內脫落的血栓進人下腔靜脈,防止肺栓塞的發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