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眼科 主治醫師 陳剛

  一、衣原體的特性     衣原體是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的微生物,歸於立克次綱,衣原體目。具有細胞壁和細胞膜,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可寄生於細胞內形成包涵體。衣原體目分為二屬。屬Ⅰ為沙眼衣原體,可引起沙眼、包涵體性結膜炎和淋巴肉芽腫;屬Ⅱ為鸚鵡熱衣原體,可引起鸚鵡熱。衣原體性結膜炎包括沙眼、包涵體性結膜炎、性病淋巴肉芽腫性結膜炎等。

  二、沙眼
  沙眼(trochoma)是由沙眼衣原體(chlamydia)感染所致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結膜角膜炎,是導致盲目的主要疾病之一。全世界有3億~6億人感染沙眼,感染率和嚴重程度同當地居住條件以及個人衛生習慣密切相關。50年代以前該病曾在我國廣泛流行,是當時致盲的首要病因,70年代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衛生常識的普及和醫療條件的改善,其發病率大大降低,但仍然是常見的結膜病之一。
  【病因】沙眼衣原體由我國湯飛凡、張曉樓等人於1955年用雞胚培養的方法在世界上首次分離出來。從抗原性上可分為A、B、Ba、C、D、E、F、J、H、I、K等12個免疫型,地方性流行性沙眼多由A、B、C或Ba抗原型所致,D~K型主要引起生殖泌尿系統感染以及包涵體性結膜炎。張力、張曉樓等(1990)對中國華北地區沙眼衣原體免疫型進行檢測,結果表明華北地區沙眼以B型為主,C型次之,我國其他地區的發病情況缺乏流行病學資料。沙眼為雙眼發病,通過直接接觸或汙染物間接傳播,節肢昆蟲也是傳播媒介。易感危險因素包括不良的衛生條件、營養不良、酷熱或沙塵氣候。熱帶、亞熱帶區或乾旱季節容易傳播。

  【臨床表現】 急性沙眼感染主要發生在學前和低年學齡兒童,但在20歲左右時,早期的瘢痕併發症才開始變得明顯。成年後的各個時期均可以出現嚴重的眼瞼和角膜合併症。男女急性沙眼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相當,但女性沙眼的嚴重瘢痕比男性高出2~3倍,推測這種差別與母親和急性感染的兒童密切接觸有關。
  一般起病緩慢,多為雙眼發病,但輕重程度可有不等。沙眼衣原體感染後潛伏期5~14天。幼兒患沙眼後,症狀隱匿,可自行緩解,不留後遺症。成人沙眼為亞急性或急性發病過程,早期即出現併發症。沙眼初期表現為濾泡性慢性結膜炎,以後逐漸進展到結膜瘢痕形成。
  急性期症狀包括畏光、流淚、異物感,較多粘液或粘液膿性分泌物。可出現眼瞼紅腫,結膜明顯充血,乳頭增生,上下穹窿部結膜滿布濾泡,可合併瀰漫性角膜上皮炎及耳前淋巴結腫大。
  慢性期無明顯不適,僅眼癢、異物感、乾燥和燒灼感。結膜充血減輕,結膜汙穢肥厚,同時有乳頭及濾泡增生,病變以上穹窿及瞼板上緣結膜顯著,並可出現垂簾狀的角膜血管翳。病變過程中,結膜的病變逐漸為結締組織所取代,形成瘢痕。最早在上瞼結膜的瞼板下溝處,稱之為Arlt線,漸成網狀,以後全部變成白色平滑的瘢痕。角膜緣濾泡發生瘢痕化改變臨床上稱為Herbet小凹。沙眼性角膜血管翳及瞼結膜瘢痕為沙眼的特有體徵。

  重複感染時,併發細菌感染時,刺激症狀可更重,且可出現視力減退。晚期發生瞼內翻與倒睫、上瞼下垂、瞼球粘連、角膜混濁、實質性結膜乾燥症、慢性淚囊炎等併發症。症狀更明顯,可嚴重影響視力,甚至失明。
  為了統一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指導治療,國際上對沙眼的表徵進行了分期。常用MacCallan分期法
   I期:早期沙眼。上瞼結膜出現未成熟濾泡,輕微上皮下角膜混濁、瀰漫點狀角膜炎和上方細小角膜血管翳。
   II期:沙眼活動期。
   IIa期:濾泡增生。角膜混濁、上皮下浸潤和明顯的上方淺層角膜血管翳。
   IIb期:乳頭增生。濾泡模糊。可以見到濾泡壞死、上方表淺角膜血管翳和上皮下浸潤。瘢痕不明顯。
  III期:瘢痕形成。同我國II期。
   IV期:非活動性沙眼。同我國III期。
  我國在1979年也制定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分期方法。即:
  Ⅰ期(進行活動期)上瞼結膜乳頭與濾泡並存,上穹隆結膜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Ⅱ期(退行期)上瞼結膜自瘢痕開始出現至大部分變為瘢痕。僅留少許活動病變。
  Ⅲ期(完全瘢痕期)上瞼結膜活動性病變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無傳染性。
  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介紹了一種新的簡單分期法來評價沙眼嚴重程度。標準如下:
  結膜濾泡(follicular conjunctival inflammation):上瞼結膜5個以上濾泡。
  瀰漫性結膜感染(diffuse conjunctival inflammation):瀰漫性浸潤、乳頭增生、血管模糊區>50%。
  瞼結膜瘢痕(tarsal conjunctival scarring):典型的瞼結膜瘢痕。
  倒睫(trichiasis):嚴重倒睫或眼瞼內翻。
  角膜混濁(corneal opacification):不同程度的角膜混濁。
  其中結膜濾泡、瀰漫性結膜感染是活動期沙眼,要給予治療,瞼結膜瘢痕是患過沙眼的依據,倒睫有潛在致盲危險需行眼瞼矯正手術,角膜混濁是終末期沙眼。
  【診斷】 多數沙眼根據乳頭、濾泡、上皮角膜炎、血管翳、角膜緣濾泡、Herbert小凹等特異性體徵可以作出診斷。由於瞼結膜的乳頭增生和濾泡形成並非為沙眼所特有,因此早期沙眼的診斷在臨床病變尚不完全具備時較困難,有時只能診斷“疑似沙眼”,要確診須輔以實驗室檢查。WHO要求診斷沙眼時至少符合下述標準中的2條:
  上瞼結膜5個以上濾泡。
  典型的瞼結膜瘢痕。
  角膜緣濾泡或Herbet小凹。
  廣泛的角膜血管翳。
  除了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可以確定診斷。沙眼細胞學的典型特點是可檢出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多形核白細胞,但細胞學檢查的假陽性率高。
  結膜刮片後行Giemsa染色可顯示位於核周圍的蘭色或紅色細胞漿內的包涵體。改良的Diff-Quik染色將檢測包涵體的時間縮短為幾分鐘。熒游標記的單克隆抗體試劑盒檢測細胞刮片衣原體抗原、酶聯免疫測定、聚合酶鏈反應都有高度敏感和高特異性,但要求操作者較熟練的掌握操作技術,花費也昂貴。沙眼衣原體培養需要放射線照射或細胞穩定劑(如放線菌酮)預處理,通常在生長48~72小時後用碘染色單層細胞,或通過特殊的抗衣原體單克隆抗體檢測,是重要的實驗室檢查,但技術要求高,不能廣泛應用。
  【鑑別診斷】需和其他濾泡性結膜炎相鑑別。
  慢性濾泡性結膜炎(chronic follicular conjunctivitis): 原因不明。常見於兒童及青少年,皆為雙側。下穹隆及下瞼結膜見大小均勻,排列整齊的濾泡,無融合傾向。結膜充血並有分泌物,但不肥厚,數年後不留痕跡而自愈,無角膜血管翳。無分泌物和結膜充血等炎症症狀者謂之結膜濾泡症。一般不需治療,只在有自覺症狀時才按慢性結膜炎治療。
  春季結膜炎: 本病瞼結膜增生的乳頭大而扁平,上穹隆部無病變,也無角膜血管翳。結膜分泌物塗片中可見大量嗜酸性細胞。
  包涵體性結膜炎: 本病與沙眼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濾泡以下穹隆部和下瞼結膜顯著,沒有角膜血管翳。實驗室可通過針對不同衣原體抗原的單克隆抗體進行免疫熒光檢測來鑑別其抗原血清型,從而與之鑑別。
  巨乳頭性結膜炎(giant papillary conjunctivitis):本病所致的結膜乳頭可與沙眼性濾泡相混淆,但有明確的角膜接觸鏡配戴史。
  【治療】 包括全身和眼區域性藥物治療及對併發症的治療。
  區域性用0.1%利福平眼藥水、0.1%酞丁胺眼藥水或0.5%新黴素眼藥水等點眼,4次/d。夜間使用紅黴素類、四環素類眼膏,療程最少10~12周。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在上瞼結膜仍可能存在濾泡,但這並不是治療失敗的依據。
  急性期或嚴重的沙眼應全身應用抗生素治療,一般療程為3~4周。可口服強力黴素100mg,2次/d;或紅黴素1g/d分四次口服。手術矯正倒睫及瞼內翻,是防止晚期沙眼瘢痕形成導致致盲的關鍵措施。
  【預防及預後】 沙眼是一種持續時間長的慢性疾病,現在已有6~9百萬人因沙眼致盲。相應治療和改善衛生環境後,沙眼可緩解或症狀減輕,避免嚴重併發症。在流行地區,再度感染常見,需要重複治療。預防措施和重複治療應結合進行。應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避免接觸傳染,改善環境,加強對服務行業的衛生管理。
  三、包涵體性結膜炎
  包涵體性結膜炎(inclusion conjunctivitis)是D~K型沙眼衣原體引起的一種通過性接觸或產道傳播的急性或亞急性濾泡性結膜炎。包涵體性結膜炎好發於性生活頻繁的年輕人,多為雙側。衣原體感染男性尿道和女性子宮頸後,通過性接觸或手-眼接觸傳播到結膜,游泳池可間接傳播疾病。新生兒經產道分娩也可能感染。由於表現有所不同,臨床上又分為新生兒和成人包涵體性結膜炎。
  【臨床表現】
  (一)成人包涵體性結膜炎
  接觸病原體後1~2周,單眼或雙眼發病。表現為輕、中度眼紅、眼部刺激和粘膿性分泌物,部分患者可無症狀。眼瞼腫脹,結膜充血顯著,瞼結膜和穹隆部結膜濾泡形成,並伴有不同程度的乳頭反應,多位於下方。耳前淋巴結腫大。3~4個月後急性炎症逐漸減輕消退,但結膜肥厚和濾泡持續存在3~6個月之久方可恢復正常。有時可見周邊部角膜上皮或上皮下浸潤,或細小表淺的血管翳(<1~2mm),無前房炎症反應。接種成人包涵體性結膜炎衣原體血清型的志願者,其結膜炎的發生時間和程度呈劑量依賴性,而且14%的志願者發生中耳炎,而虹膜炎非常少見,這提示沙眼衣原體容易通過淚液由鼻淚管到鼻粘膜傳播感染,但難以穿過角膜進入葡萄膜。臨床上成人包涵體性結膜炎可有結膜瘢痕但無角膜瘢痕,極少引起虹膜睫狀體炎。可能同時存在其他部位如生殖器、咽部的衣原體感染徵象。
  (二)新生兒包涵體性結膜炎
  潛伏期為出生後5~14天,有胎膜早破時可生後第1天即出現體徵。感染多為雙側,新生兒開始有水樣或少許粘液樣分泌物,隨著病程進展,分泌物明顯增多並呈膿性。結膜炎持續2~3個月後,出現乳白色光澤濾泡,較病毒性結膜炎的濾泡更大。嚴重病例偽膜形成、結膜瘢痕化。大多數新生兒衣原體結膜炎是輕微自限的,但可能有角膜瘢痕和新生血管出現。衣原體還可引起新生兒其他部位的感染威脅其生命,如衣原體性中耳炎、呼吸道感染、肺炎。沙眼衣原體可以與單純皰疹病毒共感染,除了注意全身感染外,檢查時還應注意眼部合併感染的可能性。
  【診斷】根據臨床表現診斷不難。實驗室檢測手段同沙眼。新生兒包涵體性結膜炎上皮細胞的胞漿內容易檢出嗜鹼性包涵體。血清學的檢測對眼部感染的診斷無多大價值,但是檢測IgM抗體水平對於診斷嬰幼兒衣原體肺炎有很大幫助。新生兒包涵體性結膜炎需要和沙眼衣原體、淋球菌引起的感染鑑別。
  【治療】衣原體感染可波及呼吸道、胃腸道,因此口服藥物很有必要。嬰幼兒可口服紅黴素(40mg/kg?d),分四次服下,至少用藥14天。如果有復發,需要再次全程給藥。成人口服強力黴素(100mg,2次/d)或紅黴素(1g/d),治療3周。區域性使用抗生素眼藥水及眼膏如15%磺胺醋酸鈉、0.1%利福平等。
  【預後及預防】 未治療的包涵體性結膜炎持續3~9個月,平均5個月。採用標準方案治療後病程縮短,複發率較低。
  應加強對年輕人的衛生知識特別是性知識的教育。高質量的產前護理包括生殖道衣原體感染的檢測和治療是成功預防新生兒感染的關鍵。有效的預防藥物包括1% 硝酸銀、0.5% 紅黴素和2.5% 聚烯吡酮碘。其中2.5% 的聚烯吡酮碘點眼效果最好、毒性最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