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主治醫師 劉文東

  小兒處於生長髮育階段,許多臟器、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全,對許多藥物極為敏感,故兒科用藥時應按新生兒期、嬰幼兒期和兒童期3個階段正確選擇藥物,合理使用,以保證用藥安全。

  一、新生兒用藥特點

  新生兒期生理和代謝過程正處於迅速發展和變化階段,藥物代謝和藥物動力學過程也隨之迅速改變,故其藥物劑量不能單純用成人劑量機械地折算,否則藥物會過量而引起毒性反應,也可能因藥量不足而影響療效。

  1、給藥途徑的影響

  (1)區域性用藥新生兒體表面積相對較成人大,面板角化層薄,區域性用藥透皮吸收快而多,外敷於嬰兒面板上可引起中毒的藥物有硼酸、六氯酚、萘、聚烯吡酮和水楊酸,故要防止透皮吸收中毒。

  (2)口服給藥 胃腸道吸收可因個體差異或藥物性質不同而有很大差別,如氯黴素吸收慢而無規律,磺胺藥可全部吸收。

  (3)注射給藥皮下或肌肉注射可因周圍血迴圈不足而影響吸收分佈,一般新生兒不採用。

  (4)靜脈給藥靜脈給藥吸收最快,藥效也可靠,但必須考慮到液體容量、藥物製劑和靜脈輸注液體的理化性質及輸注的速度。大多數靜脈用藥可安全地由護士給藥,但戊巴比妥鈉、地西泮等作用劇烈的藥物在使用時有引起急性中毒的可能,應有醫師配合。另外普萘洛爾、維拉帕米等少數藥物較一般藥物更易引起危險,故給藥應更慎重。

  2、體液分佈的影響

  新生兒總體液量佔體質量的80%(成人為60%),相對較成人高,因此水溶性藥物在細胞外液稀釋後濃度降低,排出也較慢。早產兒的卡那黴素分佈容積較成熟兒小,,因而血藥峰濃度較成熟兒高,可見早產兒和新生兒一樣較成熟兒更易造成卡那黴素中毒,對聽神經和腎功能造成影響。

  3、血漿蛋白結合率的影響

  新生兒的血漿蛋白結合力低不僅是因為新生兒的低蛋白血癥,主要是藥物不易與血漿蛋白結合,因為新生兒體內血漿蛋白的性質有變化。另外由於膽紅素、遊離脂肪酸在血液中存在,就更減弱酸性藥物的血漿蛋白結合力。

  不易與新生兒血漿蛋白結合的藥物有氨苄青黴素、地高辛、吲哚美辛、苯巴比妥、保泰鬆、苯妥英鈉、水楊酸鹽等,磺胺藥與血漿蛋白結合可與膽紅素相競爭,且因磺胺藥物對白蛋白親和力比膽紅素強,應用後黃疸患兒血中游離膽紅素成分增多,代謝和排洩膽紅素能力低下,加之新生兒血腦屏障功能差,致使血中游離膽紅素侵入腦組織,甚至造成核黃疸。安鈉咖、氯丙嗪、維生素K 、維生素K 萘啶酸、呋喃坦啶、新生黴素、伯氨喹、磺胺類藥物都可促進新生兒黃疸或核黃疸的發生。

  4、酶的影響

  新生兒的酶系統尚不成熟,某些藥物代謝酶分泌量少且活性不足,諸如水解作用、氧化和還原作用等生化反應均低下。如新生兒應用氯黴素後,由於缺乏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結合成無活性的衍生物,造成血中游離的氯黴素增多,使新生兒面板呈灰色,引起灰嬰綜合徵;新生黴素也有抑制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作用,可引起高膽紅素血癥;磺胺類、呋喃類藥物也可使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缺乏的新生兒出現溶血。

  所以新生兒用藥時要考慮到肝酶的成熟情況,一般出生2周後肝臟處理藥物的能力才接近成人水平。如新生兒黃疸不退,說明其肝藥酶尚未發揮充分的解毒作用,應及時請醫生處理或給予酶誘導劑(如苯巴比妥治療核黃疸)產生酶促作用,使膽紅素排出。

  5、腎功能影響

  新生兒腎臟有效迴圈血量及腎小球過濾率較成人低30%~40%,對青黴素C的廓清率僅及2歲兒童的17%。很多藥物因新生兒的腎小球過濾低而影響排洩,導致血清藥物濃度高,半衰期也延長。此種情況在早產兒更顯著,甚至可因日齡而改變。青黴素C對出生0~6 d者半衰期為3 h,7~13 d者為1.7 h,大於14d可接近兒童為1.4h,至1~2個月才接近成人。氯黴素在新生兒半衰期為250 h,而成人僅為4 h。所以在新生兒或兒童時期,藥物劑量不能相同。一般新生兒用藥量宜少,間隔應適當延長。這些藥物有氨基苷類、地高辛、呋噻米、吲哚美辛、青黴素和呋喃類,新生兒腎功能的成熟過程需要8~12個月才能達到成人水平。

  二、嬰幼兒期用藥特點

  口服給藥時以糖漿劑為宜;油類藥應注意,絕不能給睡熟、哭鬧或掙扎的嬰兒喂藥,以免引起油脂吸人性肺炎;混懸劑在使用前應充分搖勻。由於嬰兒吞嚥能力差,且大多數不肯配合家長自願服藥,在必要時或對垂危患兒採用注射方法,但肌肉注射可因區域性血液迴圈不足而影響藥物吸收,故常用靜脈注射和靜脈點滴。服用腸溶片或控釋片時,不能壓碎,否則其療效下降,造成刺激,引起噁心、嘔吐。

  嬰幼兒期神經系統發育未成熟。患病後常有煩躁不安、高熱、驚厥,可適當加用鎮靜劑。對鎮靜劑的用量,年齡愈小,耐受力愈大,劑量可相對偏大。但是,嬰幼兒對嗎啡、哌替啶等麻醉藥品易引起呼吸抑制,不宜應用。氨茶鹼雖然不屬於興奮劑,但都有興奮神經系統的作用,使用時也應謹慎。

  三、兒童期用藥特點

  兒童正處於生長髮育階段,新陳代謝旺盛,對一般藥物的排洩比較快。但應注意預防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因為兒童對水及電解質的代謝功能還較差,如長期或大量應用酸鹼類藥物,更易引起平衡失調,應用利尿劑後也可出現低鈉、低鉀現象,故應間歇給藥,且劑量不宜過大。

  激素類藥物應慎用:一般情況下儘量避免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可的鬆、潑尼鬆等;雄性激素的長期應用可使骨骼閉合過早,影響小兒生長和發育。骨和牙齒髮育易受藥物影響,如四環素可引起牙釉質發育不良和牙齒著色變黃。孕婦、哺乳婦女及8歲以下兒童禁用四環素類抗生素。

  四、當前兒科用藥中常見的一些問題

  小兒特別是新生兒的生理特點決定了藥物在體內過程與成人不同。由於用藥特殊化、複雜化,從而要求在藥物品種、劑量、規格、用法等方面應更細緻考慮。當前國內一些藥物的劑型規格不完整,甚至不適合兒科臨床使用,因而給患兒治療帶來一定困難。許多人錯誤地把小兒用藥看成是成人用藥的縮減,造成小兒用藥成人化,以致出現不少問題。

  1、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

  目前,抗菌藥的濫用現象較為突出,對非感染性疾病如腸痙攣、單純性腹瀉以及一般感冒發熱,不究其因,先用抗生素,有的甚至用價格昂貴的第三代頭孢菌素。據統計,在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或普通感冒時,使用抗生素者高達99% ,對急診患兒,有的首先給予慶大黴素,名曰“保險,勿需皮試”,殊不知導致了腎毒性和耳毒性的嚴重後果。

  另外對於兒科的感染性腹瀉,有的不恰當地給予抗生素治療,事實上嬰幼兒感染性腹瀉為輪狀病毒和腸產毒性大腸桿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既不能縮短病程,亦不能減輕腹瀉症狀,相反導致了耐藥菌株和二重感染的產生。喹諾酮類藥物以其抗菌譜廣、抗菌作用強而成為20世紀年代後的主導抗生素之一,但該類藥物可引起幼年狗及其他哺乳動物的骨關節特別是負重關節軟骨組織損傷。然而,臨床的實際情況是12歲以下的小兒及孕婦中使用較為普遍,且用量偏大。

  2、解熱鎮痛藥濫用

  當前含吡唑酮類的複方製劑(如氨非咖片、安乃近、去痛片、散利痛片等)仍有銷售,其解熱鎮痛效果肯定,但不宜長期服用,尤其兒童使用時很易出現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紫癜,應在用藥前後檢查血常規;又如新生兒使用含阿司匹林的製劑,由於新生兒胃內酸度低,胃排空遲緩,藥物吸收慢,易在胃內形成黏膜腐爛。

  據英美以及其他國家有關資料表明,給發熱兒童使用阿司匹林與雷耶(Rege’s)綜合徵的發生有密切關係。Rege’s綜合徵是一種常見的急性腦部疾病,並與肝臟的脂肪變化有關,可出現於感冒、水痘等病毒感染之後,病死率高達50% ;再如,感冒通用於兒童可造成血尿,因為其成分之一雙氯芬酸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與釋放,故對於生長髮育階段而腎功能發育不全的兒童應禁用。對乙醯氨基酚是目前應用最廣的解熱鎮痛藥,其療效好、不良反應小,口服吸收迅速、完全,但劑量不宜加大,3歲以下兒童慎用。

  3、把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當作絕對安全的營養藥

  不少獨生子女家長及部分醫師將微量元素與維生素視為“營養藥”,長期或大劑量服用,例如微量元素鋅,濃度達15 mg/L則有損害巨噬細胞和殺滅真菌的能力,可增加膿瘡病的發生率。因此在補鋅時,應注意可能伴隨的併發症。服用維生素應根據身體需要,若濫用和過量長期使用則會產生毒副反應。如有的家長將魚肝油作為“補劑”長期給兒童使用,或者在防治佝僂病時使用維生素D劑過多,致使體內維生素AD濃度過高,出現周身不適、胃腸反應、頭痛、骨及關節壓痛、高鈣血癥等慢性中毒症狀。

  4、長期大量輸注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有營養、解毒、強心、利尿作用

  不少醫院把10%葡萄糖注射液作為新生兒常用的基本液,但輸入過快可引起新生兒高血糖症。新生兒腎小管對葡萄糖的最大回吸收量僅為成人的1/5,對糖耐受力低,胰島細胞功能不全,胰島素的活性低,因而過快或持久地靜脈滴注可造成醫源性高血糖症,甚至顱內血管擴張而致顱內出血。

  五、小兒用藥注意事項

  小兒體格和器官功能等各方面都處於不斷髮育的時期,用藥安全越來越受到注意和重視。因此,小兒用藥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熟悉小兒特點,不濫用藥物

  瞭解小兒不同發育時期解剖生理特點、藥物特殊反應,掌握用藥指徵,合理用藥。尤其要注意在農村及基層醫療單位濫用抗生素、維生素、解熱鎮痛藥和丙種球蛋白的現象。

  2、嚴格把握劑量,注意間隔時間

  藥物劑量應隨兒童成熟程度及病情不同而不同。小兒年齡、體質量、體質強弱各有不同,用藥的適宜劑量也就有較大的差異,近年來肥胖兒童比例增加,血藥濃度測定發現,按傳統的體質量計算劑量,往往血藥濃度過高,故肥胖兒童的個體化給藥是一個研究的新課題。

  另外要注意給藥間隔時間,切不可給藥次數過多、過頻,尤其在療效不好或懷疑過量,應監測血藥濃度來調整給藥劑量和間隔時間。

  3、根據小兒特點,選好給藥途徑

  一般來說,經胃給藥較安全,應儘量採用口服給藥。新生兒皮下注射容量很小,且藥物可損傷周圍組織並吸收不好,故不適用於新生兒。較大的嬰幼兒迴圈較好,可肌肉注射。嬰幼兒靜脈給藥一定要按規定速度滴注,切不可過快過急,並要防止藥物滲出引起組織壞死,不要反覆應用同一血管以防引起血栓靜脈炎。嬰幼兒面板角化層薄,藥物極易透皮吸收甚至中毒,因此外用給藥時間不要太長。

  4、小兒禁用或慎用的化學藥物

  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氯黴素、四環素、卡那黴素、新黴素、鏈黴素、氯丙嗪、奮乃靜、苯巴比妥、水合氯本錢、地西泮、氯氮革(利眠寧)、利血平、二巰基丙醇、維生素K 亞甲藍、甲基睪丸酮、苯甲酸鈉咖啡因、山梗菜鹼、毛花苷丙、地高辛、甲磺丁脲、呋噻米等。

  總之,小兒處於生長髮育的重要階段,在解剖、生理、病理方面有明顯的特點,許多臟器(如心、肝、腎)、神經系統功能發育尚不完全,對許多藥物極為敏感。且小兒腸管相對較長,消化道面積相對較大,腸壁薄,黏膜富於血管,通透性強,吸收率高,腎小球濾過率低,排洩功能差。而且小兒從心理上對藥物的色、香、味及外觀也有一定要求,故給小兒給藥應將藥理學、生理學及心理學緊密地聯絡起來。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