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主任醫師 呂夫新

  隨著人工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廣泛應用,術後康復日益受到重視,精湛的手術技術只有結合完美的術後康復治療,才能獲得最理想的效果。THR術後康復是很複雜的問題,它不但與疾病本身有關,也與手術操作技術、病人的信心、精神狀態以及對康復治療配合程度密切相關。THR術後康復治療的目的在於促進病人恢復體力,增強肌力,增大關節活動度,恢復日常生活動作的協調性。康復計劃的制定必須遵循個體化、漸進性、全面性三大原則。

  (一)康復前的評價

  由於手術本身直接影響術後康復計劃,康復人員必須瞭解手術的詳細情況。假體應按正常解剖位置放入,只有瞭解假體位置的優劣,才能很好地指導病人活動,因而能避免訓練時發生脫位等併發症。手術入路對關節穩定性影響:後入路很少出現髖關節施展內收外旋位的不穩。前入路較少引起髖關節屈曲時不穩。正側方如路特別是關節囊完整者,在髖關節屈伸活動時最為穩定。

  (二)康復過程

  1、術後當天晚上 

  在術側肢體外下方墊入適當厚度的軟墊,使髖、膝關節稍屈曲,穿防旋鞋避免下肢外旋,並減輕疼痛。

  2、術後第1天

  撤除軟墊,儘量伸直術側下肢,以防屈髖畸形。

  3、術後第2天

  既可開始功能鍛鍊。早期鍛鍊的主要目的是保持關節穩定性和肌肉的張力,防止出現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具體方法:

  (1)踝關節族的屈伸練習,促進下肢血液迴流,減少深部靜脈血栓發生機會。

  (2)股四頭肌、N繩肌和臀大肌、臀中肌的等長收縮練習,保持肌肉張力。

  (3)深呼吸練習。

  4、術後第3天

  拔除引流管,拍攝X光片,判斷假體位置,如無特殊問題,開始下列練習:

  (1)髖、膝關節屈伸練習,並逐漸由起初的被動,向主動加輔助,到完全主動練習過渡。

  (2)髖關節旋轉練習,包括伸直位和屈髖位兩種練習。屈髖位練習時雙手拉在床上支架,作上身左右搖擺,注意臀部不能離床。

  (3)髖關節伸直練習,屈曲對側髖、膝關節,做術側髖關節主動伸直動作,充分伸展屈髖肌及關節囊前部。

  (4)股四頭肌的等張練習,上肢肌力練習,目的是恢復上肢力量,使病人術後能較好地使用柺杖。

  在術後早期康復過程中,應注意下列幾點:避免術側髖關節置於外旋伸直位,為防止病人向對側翻身,床頭櫃應放在手術側;抬高對側床腳,或保持術側肌體的外展,或在雙腿間置入三角墊,但須防止下肢外旋;術後早期進行關節的活動鍛鍊,否則6~8周關節囊血腫機化後就非常困難;如有術側髖關節中度屈曲位不穩定,在坐位行髖關節旋轉練習時,應避免上身向術側傾斜。

  5、術後一週

  病人體力有所恢復,使用骨水泥型假體的病人已可以下地進行功能康復練習。因此,該階段的主要目的是恢復關節的活動度,同時進一步提高肌力。康復鍛鍊必須在醫生的直接指導下進行,結合術前髖關節病變歷程、假體型別,手術過程和病人全身情況,有選擇性地制訂各自的康復計劃。鍛鍊方法如下:

  (1)床上練習:鍛鍊屈髖肌力量的最好辦法是作髖關節半屈位的主動或主動抗阻力屈髖練習。術後早期進行主動直腿抬高練習,不僅對屈髖肌鍛鍊的意義不大;相反,卻經常引起髖臼承受過高壓力,不利於非骨水泥固定的髖臼假體的骨組織長入,同時術側腹股溝區疼痛,影響病人的康復。術後七天,如無特殊情況,可允許病人翻身。正確的翻身姿勢應是:伸直術側髖臥位,有利於被動伸展髖關節。具體練習方法包括:

  (2)吊帶輔助練習:通體床架上的滑輪裝置,依靠繩索和大腿吊帶的向上牽引力量,同時作主動輔助屈髖練習、抗阻力伸髖練習、主動伸膝練習和髖關節外展、內收練習。

  (3)仰臥、俯臥位髖關節內外旋轉練習:鍛鍊時,需保持雙下肢外展,如術中有髖關節伸直外旋位不穩定,避免外旋髖關節練習。

  (4)坐位練習:除非特殊需要,術後一般不宜久坐,否則容易使髖關節屈曲畸形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矯正。術後6~8周內,病人以躺、站或行走為主,坐的時間儘量短。值得強調的是與站立、平臥位相比,坐位是髖關節最容易出脫位、半脫位的體位,如果病人術中穩定性欠佳,應放棄座位功能練習,有下列幾項練習內容:

  (5)伸髖練習:坐於床邊,雙手後撐,主動伸直髖、膝關節。

  (6)屈髖練習:注意髖關節適當外展,並置於旋轉中立位。

  (7)屈髖位選擇練習:雙足分開,雙膝合攏,用於練習髖關節內旋;反之,則為髖關節外旋練習。

  (8)立體練習:適用於開始下地活動的病人。練習內容包括:

  (9)髖關節伸展練習:後伸術側下肢,對側髖、膝關節半屈,抬頭挺胸,作骨盆前移動作,拉伸髖關節前關節囊和攣縮的屈髖肌群。

  (10)骨盆左右搖擺練習:可用來練習髖關節的內收、外展。伸直下肢,左右搖擺骨盆,使雙側髖關節交替外展、內收。如病人靠牆固定雙肩、雙足,那麼練習的效果會更佳。常見的畸形為髖關節的內收位攣縮,因此,應針對性地多練習髖關節的外展動作。

  (11)髖內外翻畸形矯正練習:伸直健側下肢,適當墊高,而患肢直接踩在地上。這樣可以保持患肢處於外展位。多用於術前有髖關節內收畸形的病人。

  (12)屈髖練習:抬高患肢,擱在一定高度的凳子上,上身用力前傾,加大髖關節屈曲。通過調節凳子高度來控制患側髖關節的屈曲程度。

  (13)旋轉練習:固定術側下肢,通過對側下肢前後移動,練習術側髖關節的內位旋。

  (14)步行練習:術後何時開始下地行走受手術假體型別、手術操作和病人體力恢復情況等影響。如使用的是骨水泥型假體,又是初次髖關節置換術,術中也沒有植骨、骨折等情況,病人在術後第3天即可步行練習。如果屬生物型假體,則至少術後6周才能開始步行練習。有大粗隆截骨、術中股骨骨折的病人,行走練習更應根據X線片情況,推遲到術後至少2個月。先用步行器輔助行走,待重心穩定、信心充足後,改用雙側掖杖。步行練習時,術側下肢至少負重20~30kg。

  (15)踏車練習:踏車練習開始時間多在病人步行練習之後,一般術後2~3周開始。也可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當調整。開始時,稍用力,保持車速20公里/小時。

  住院期間病人一般能在醫生的指導下,按針對不同病人制定的康復程式,得到有步驟的康復治療。然而多數人住院時間是十分有限的,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病例術後住院時間一般在2~3周。對初次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病人,要求出院時到達:

  ①扶雙柺能獨立行走,能獨立坐起,這兩個動作能否完成直接影響病人出院後的生活自理能力;

  ②沒有任何術後早期併發症跡象;

  ③病人、家屬已經掌握或瞭解出院後的康復計劃,並能較好的實行。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