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主治醫師 陳西民

  一、定義

  脛腓骨骨幹骨折在全身骨折中最為常見。10歲以下兒童尤為多見。其中以脛骨幹單骨折最多,脛腓骨幹雙摺次之,腓骨幹單骨折最少。脛骨是連線股骨下方的支承體重的主要骨骼,腓骨是附連小腿肌肉的重要骨骼,並承擔1/6的承重。脛骨中下1/3處易於骨折。脛骨上1/3骨折移位,易壓迫N動脈,造成小腿下段嚴重缺血壞死。脛骨中1/3骨折淤血瀦留在小腿的骨筋膜室,增加室內壓力造成缺血性肌攣縮。脛骨中下1/3骨折使滋養動脈斷裂,易引起骨折 延遲癒合。

  二、診斷依據

  臨床表現:

  區域性疼痛、腫脹,畸形較顯著,表現成角和重疊移位。應注意是否伴有腓總神經,脛前、脛後動脈損傷,脛前區和腓腸肌區張力是否增加。往往骨折引起的併發症比骨折本身所產生的後果更嚴重。

  影像學檢查:

  X線檢查平片見脛腓骨上有斷裂,骨皮質不連續並有切跡者,骨密度增高和骨膜增厚硬化基本上在所有病例中都可以出現,骨小樑粗亂、排列不整齊,並可見模糊不完全性骨折線,嚴重病例骨骼變形及周圍軟組織的損傷。                                                                               

    三、鑑別診斷

  結合臨床及X線表現多可確診,但疲勞性脛腓骨骨折有時需與骨樣骨瘤及青枝骨折、區域性骨感染、早期骨腫瘤等鑑別。

  四、治療

  1、非手術治療: 8歲以下兒童絕大多數脛腓骨骨折可通過保守治療獲得滿意結果,復位的最低標準應達到骨折復位對位達到50%以上,對線要求任一方向的成角不大於5°~10°。管型石膏固定6~8周;青少年需要10-12周,這種情況下6~8周後改為髕韌帶負重石膏管型或支具。

  2、手術治療:適用於高能量外傷引起的大多數脛骨骨折,大多是不穩定的、粉碎的骨折,並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軟組織損傷。

  手術方式選擇:手術方式取決於患者的全身情況及骨折移位、粉碎程度、軟組織損傷區域性情況及是否合併感染。為防止骨折端向後成角,踝關節可固定於跖屈位;不穩定性骨折,應在屈膝45°位固定以控制旋轉,屈膝位還可防止患兒早期負重石膏固定2~3周後仍可再次出現移位,這是由於軟組織腫脹消退後固定鬆動而引起,若發生移位需再次復位並更換石膏。復位後必須密切觀察病人足趾的血液迴圈、感覺和運動,復位後前三週每週定期複查。

  (1)克氏針內固定術:最傳統的治療方式,適用於各年齡,常用於幹骺端骨折,不適用於骨幹骨折。術後3-4周石膏開窗拔除克氏針,超過這個時間會增加感染的機會。

  (2)彈性釘內固定術:專為兒童設計的內固定材料,閉合脛骨骨折手術治療的首選內固定物。術後還要用長腿管型石膏固定幫助保持良好的對線,直到有足夠的骨痂為止。

  (3)螺釘內固定術:一種在特殊情況下使用的固定方式,通常是在保守治療一段時間出現移位後採用,僅應用於骨幹部位的斜形或螺旋形骨折,非堅強固定,需要輔助石膏。

  (4)鋼板內固定術:成人骨折常用的固定方式,對於兒童應慎重選用。

  (5)外固定支架治療:常用於開放骨折,外固定架的種類繁多,原理類似,但一定要選擇儘可能牢固的固定;針道護理很關鍵,是長期工作;

  術後石膏外固定,1周後檢查傷口,同時行X線檢查,觀察骨折塊是否移位 。石膏外固定約4-6周,拆除石膏行非負重關節活動練習,每月拍片1次,3個月後下地負重行走。6―12個月內固定取出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