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應根據體溫升高的程度來選擇相應的退燒方法。如果體溫沒有超過38.5℃,可以進行物理降溫,比如說用酒精擦拭腋窩、頸部、上肢,或者使用退熱貼。體溫若超過38.5℃,可用口服藥物進行降溫,比如口服對乙醯氨基酚或者是布洛芬。
臨床上發熱多見於感染性疾病,比如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等致病原的感染。臨床上通過抽血化驗(血常規、C反應蛋白、肺炎支原體衣原體、病毒檢測)和細菌培養來確定病原體,然後針對不同的病原體進行病因治療,基本可以控制發熱。如細菌感染可使用敏感性的抗生素,一些呼吸系統疾病,如肺炎,肺膿腫及膿胸等,需要聯合應用抗生素。結核(如肺結核、腸結核等)患者往往表現為午後低熱,伴潮熱、盜汗,需要抗結核治療2周左右後體溫才可以恢復正常。對於惡性腫瘤、風溼免疫病及傳染性疾病引起的發熱,也需要進行病因治療。
對於發熱的患者來說,不建議立即去退熱。盲目使用退熱藥,一方面可能會掩蓋病情,另一方面藥物有可能隊肝腎造成損傷,建議在未查明原因之前先用物理降溫。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