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 劉向東

  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半側顏面痙攣,表現為一側面部肌肉發作性、節律性的不自主抽動。該病發病率為1/10萬,多見於中老年,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瞭。在致病機理方面,“神經短路”學說現已被臨床醫生所認可,其依據為顱內面神經從腦幹的發出部位受到椎-基底動脈系統異常走形血管的壓迫,面神經受到病理性刺激,產生異常神經衝動,導致面部肌肉抽搐。

  在臨床症狀方面,痙攣多從一側下眼瞼開始,以後逐漸擴散至面部、甚至頸部肌肉,痙攣初期為間歇性,逐漸頻繁,特別是在情緒緊張、疲勞等情況時面肌抽搐明顯。抽搐嚴重時可引起面部疼痛,影響視覺、言語和睡眠,症狀可有數天至數月的發作間期。

  由於面肌痙攣的致病原因為面神經的根部受到異常走形血管的壓迫,而面神經和血管的解剖結構及功能是正常的,所以在體格檢查方面除可見一側面部肌肉陣發行不自主抽動外,無其它異常發現。在特殊檢查方面,頭顱CT或MRI掃描在部分病人顱內面神經的根部可見有異常走形的血管,其他均無異常發現。

  面肌痙攣的治療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前者包括口服藥物和藥物注射面神經阻滯治療,目前無特效的口服藥物,臨床常用一些鎮靜安定類藥物;神經阻滯治療是利用肉毒素、乙醇的藥物阻斷面神經的傳導功能,使面肌痙攣解除。注射後面神經功能傳導障礙,面肌立即出現癱瘓或不全癱瘓,此種面肌麻痺在數月內可以恢復。

  療效維持時間短,大部分患者於3-6個月左右復發,需再次注射治療。常見的併發症有:面癱、眼球乾澀、複視、吞嚥困難等。

  手術治療目前主要採用顯微血管減壓術,其他手術方法由於治療效果差,手術併發症高,現已很少使用。顯微血管減壓術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後期由一位美國神經外科醫生首創的,手術方法是在手術顯微鏡下將位於面神經根部走行異常、並對面神經造成壓迫的血管推移離開,並固定,使血管不接觸到面神經,從而解除血管對面神經根部的壓迫,恢復面神經的正常功能,使面肌抽搐症狀得到緩解。

  隨著該項手術技術的日臻完善,特別是其具有的微創、安全性高、效果顯著以及低複發率和併發症發生等特點,尤其是能完全保留血管、神經功能,很快就被世界各地的神經外科醫師所接受,並在世界範圍得到推廣,成為面肌痙攣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另外,顯微血管減壓術還成功用於治療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以及頑固性眩暈、耳鳴、神經原性高血壓、痙攣性斜頸等疾病。

  手術是在全身麻醉下進行,術中患者毫無痛苦。手術切口在患側耳後髮際內,長約3-5cm,在顱骨上鑽一直徑1.5cm小孔,整個手術操作過程是在顯微鏡下完成的,保證了手術的精細程度和安全性,手術時間約1個小時。

  臨沂市中醫醫院醫院於2006年引進此項技術,在山東省內率先開展面肌痙攣的研究和臨床治療工作,迄今已治療患者超過600例,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經過6年以上的長期隨訪,治癒率為96%,治療例數和治療效果在省內屬領先水平,我們的治療體會證明:手術者的經驗及手術中正確的判斷和操作對手術結果有重要影響。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已成為臨沂市中醫醫院神經外科的特色治療專案之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