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關節科 副主任醫師 謝士成

  全膝關節置換(TKA)術後感染是一種難以處理的併發症。初次TKA和翻修TKA術後的感染率分別介於0.5%-2%和2%-4%之間。一些人口研究結果表明TKA術後更容易發生感染,而感染又是導致TKA失敗的最常見原因之一。

  降低感染風險的關鍵因素仍然在於預防,但目前缺乏足夠的循證研究文獻來制定最佳的預防措施。每一例出現疼痛的TKA病例都應被懷疑可能是由於感染所導致的,需要進一步檢查直至排除這種可能性。對這些病例的處理方案應包括通過標準的實驗室篩查來檢測是否存在感染。

  關節滑液穿刺抽吸檢查仍然是診斷感染的最好方法。如果關節滑液的白細胞計數大於1,700/μL,同時中性細胞分類大於69%則應高度懷疑感染的可能性。

  目前在治療假體周圍深部感染時有多種方案可供選擇。與手術相關的感染髮生和出現症狀的時間是決定TKA感染的處置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保留假體的處置方案只能適用於急性感染的病例,但最近的文獻結果提示該方案的成功率極低,這使得人們開始懷疑其在處理感染TKA中的作用。而分期翻修更換假體的方案仍然是處理TKA術後感染的金標準。

  Instr Course Lect 2013;62:349-361.

  感染仍然是TKA術後最難處理的併發症之一。文獻報道初次TKA及翻修TKA術後感染的總體發生率分別介於0.5%-2%和2%-4%之間。2005年時,所有翻修TKA中有16.8%的病例是因為術後感染而進行的。

  據估計到2030年時有65%的翻修TKA會是因為感染進行的,與此相應的感染TKA病例數約為52,000例。而處理這些感染TKA將會帶來極大的經濟負擔。由於住院時間較長且併發症發生率較高等原因,每處理1例感染TKA需要花費大約60,000-100,000美元。感染TKA的治療是所有骨科手術中對相關資源消耗最多的術式之一。

  本文將著重討論感染TKA的診斷及治療。

  TKA感染的診斷包括普通X線片、實驗室檢查、關節穿刺抽吸、先進的影像技術、以及術中檢測等相關工具都能協助疑似感染TKA的診斷。但目前對於懷疑假體周圍感染病例並無用於其診斷或圍手術期處理的相關標準。

  最近,美國骨科醫師學會(AAOS)工作組評估了現有每一種診斷方案的證據,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診斷TKA感染的新方案。(圖1、2)圖1 診斷具有較高可能性的髖膝關節假體周圍感染的流程圖。a,如果存在感染的可能性,而第一次關節腔穿刺抽液培養的結果存在偏差,可進行再次穿刺抽液;b,如果手術時感染的診斷仍無法確立,可進行冰凍切片檢查,術中也可進行滑液WBC的分類計數;c,核影像形式:白細胞示蹤影像結合骨或骨髓顯像,18F-脫氧葡萄糖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18F-FDG-PET)或白細胞示蹤顯像等。(重印自Della Valle C, Parvizi J, Bauer T, et al: AAO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Summary: Diagnosis of Pre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of the Hip and Knee.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10;18(12):760-770.)圖2  診斷具有較低可能性的髖膝關節假體周圍感染的流程圖。a,如果存在感染的可能性,而第一次關節腔穿刺抽液培養的結果存在偏差,可進行再次穿刺抽液;b,如果手術時感染的診斷仍無法確立,可進行冰凍切片檢查,術中也可進行滑液WBC的分類計數;(重印自Della Valle C, Parvizi J, Bauer T, et al: AAO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Summary: Diagnosis of Pre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of the Hip and Knee.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10;18(12):760-770.)診斷感染TKA時最重要的工作首先是詳細瞭解病史並進行仔細的體格檢查。一般而言,每一例TKA術後出現疼痛的病例均應被懷疑是感染所致,直至確認不是感染為止。需要注意疼痛的部位及其特點。必須排除來自於髖關節以及腰椎的牽涉性疼痛。還應確定疼痛發生的準確時間。

  瞭解疼痛是從手術過後就持續存在還是術後疼痛曾經消失一段時間後再次出現的?疼痛程度是否隨活動程度而變化?膝關節周圍是否存在發熱或發紅現象?初次手術後是否存在傷口癒合困難或滲液等問題?此前是否因懷疑感染使用過抗生素治療?TKA術後患者是否接受過可能導致菌血症的操作,如:處理牙科病變、結腸鏡檢查、或經尿路的操作等?

  X線平片可以在診斷感染時提供有用的資訊,比較術後即刻及最近複查時的X片通常很有幫助。如果存在感染,則X線平片上可顯示出骨膜分層、軟骨下骨吸收、進行性透亮線、或局灶性骨質吸收等現象。但必須注意的是,只有當骨量丟失達達30%-50%時才可能觀察到典型的骨質吸收和骨溶解病灶。

  血液學分析應包括白細胞(WBC)計數、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等,最近還增加了檢測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但應該記住的是,沒有一項檢測對於診斷感染是100%敏感的。上述檢測專案對感染來說通常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但同時特異性較低,這使得它們成為感染良好的篩查而非精確預測方法。AAOS工作組建議對疑似感染的所有病例在初次就診時即應檢測ESR和CRP水平。

  全血WBC計數並非TKA感染的可靠指標。研究結果顯示高達70%的感染病例WBC計數正常。而ESR通常在術後5-7天時升高達到峰值,隨後緩慢降低並在大約3個月後達到正常水平。CRP水平則於術後6小時內開始升高,通常在術後2-3天達到峰值,隨後在3周內降至正常。

  ESR和CRP對於感染的特異性僅有56%,它們單獨或同時異常均不足以診斷感染。但同時使用兩者進行判斷卻能較為精確地排除感染的可能性,其敏感性為96%,陰性預測值為95%。

  最近開始普遍利用血清IL-6水平來判斷是否存在感染。它通常在術後6小時內升高達到峰值,並能在術後72小時內下降至正常。研究結果顯示IL-6用於預測感染時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100%和95%。但目前並非所有醫療機構都能檢測IL-6。

  關節穿刺抽吸檢查仍然是診斷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它也會出現假陰性結果。為了儘可能減少細菌培養的假陰性結果,在進行關節穿刺抽吸之前患者需停用抗生素2-3周最近使用過抗生素的患者在必要時仍然可以接受關節穿刺抽吸進行細胞計數和分類檢查,但細菌培養將不再可靠。

  Mason等發現,WBC計數大於2,500個/μL且中性分類比例大於60%時預測感染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8%和95%,陽性預測率為91%。

  Leone和Hanssen報道關節液WBC計數小於2,000個/ μL且中性分類小於50%時用於排除感染的陰性預測率為98%。

  更新的文獻提出了不同的WBC計數值和中性分類比例範圍來診斷假體周圍感染。一般而言,如果關節滑液WBC計數大於1,760個/μL且中性分類比例大於69%,則應高度懷疑存在感染的可能。

  由於機體對手術刺激的反應,術後早期階段關節滑液細胞計數和分類比可能有所升高,從而可能無法精確反映是否存在感染。因此在術後早期階段如果使用傳統的細胞計數和分類比例作為標準來診斷感染,需要特別注意這些指標異常可能會導致不必要的手術。

  最近Bedair進行了一項採用關節滑液檢測診斷TKA術後早期感染的研究。他們對146例患者在TKA術後6周內進行了膝關節穿刺抽吸,結果有19例患者診斷為感染。通過受試者工作特性曲線(ROC)確定恰當的截斷點後,這些研究者認為,關節滑液WBC計數為27,800個/μL時對感染的陽性和陰性預測率分別為94%和98%,而中性分類比例的最佳截斷水平為89%。

  放射性核素掃描可能是診斷感染的有用手段,尤其是在模稜兩可的情況下;但這些檢查手段費用較高,對患者來說比較麻煩,而且對於感染缺乏特異性。

  Tc-99m能檢測成骨細胞的活性,儘管在感染的情況下可以得到陽性結果,但包括創傷、關節退行性病變、以及腫瘤等也都可能產生陽性結果。更重要的是,甚至在術後12個月時Tc-99m掃描的結果也可能保持陽性,其敏感性和陽性預測率僅介於30%到38%之間。

  In-111標記白細胞掃描可以在WBC存在的區域顯示出核素濃聚現象。研究顯示該檢測方法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77%和86%。綜合兩種核素掃描的結果能提高預測感染的特異性,因此一般推薦同時進行兩種掃描檢查。

  最近,人們對採用分子遺傳學技術來診斷感染的興趣與日俱增,其中包括對假體超聲清洗取樣進行多聚酶鏈反應分析。這些技術中的大多數均可在4-6小時之內獲得結果,並且在使用了抗生素的情況下也能進行有效檢測。

  分子遺傳學檢測感染的缺點是它們不能提供細菌的藥敏結果。同時這些技術在操作上較為複雜且費用較高,而且這些檢測方法的高度靈敏性還會導致假陽性的結果。

  術中檢測方法包括革蘭氏染色和冰凍切片組織學檢查。一般來說,以革蘭氏染色判斷感染是不可靠的,而且其敏感性極低,不應該單獨以革蘭氏染色結果來排除感染。AAOS工作組推薦反對以革蘭氏染色檢查來排除假體周圍感染。

  文獻報道冰凍切片組織學檢查診斷感染的結果各不相同,診斷的準確性具有技術依賴性,往往靠進行觀察的病理醫師的經驗來判斷是否存在急性感染。在進行冰凍切片檢查時,經常會發生取樣誤差。不同的檢測方法顯示每高倍鏡視野記憶體在5-10個WBC即具有足夠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來診斷感染。

  AAOS工作組強烈推薦術前未能確認或排除感染的翻修TKA術中取假體周圍組織進行冰凍切片組織學檢查。但由於現有文獻資料所能提供的資料有限,因此AAOS工作組無法確定WBC的最佳標準值(每高倍鏡視野內觀察到5個或10個WBC)。

  診斷感染的新方法儘管目前有很多方法可以用於疑似假體周圍感染的診斷,但尚無一種得到公認的有效診斷方案。最近,骨肌系統感染協會的一個工作組分析了目前所有可以獲得的證據資料,並提出了一個新的假體周圍感染的定義。這些標準應該允許臨床醫師廣泛採用相關假體周圍感染的定義。

  基於該工作組提出的標準,如果出現下述情況則認為存在假體周圍感染:

  (1)與關節腔相通的竇道;(2)兩次獨立從病變關節採集的組織或液體標本培養得到同一種病原菌;(3)符合6條標準中的4條。

  這6條標準包括:ESR或CRP水平升高、關節滑液白細胞計數升高、關節滑液白細胞比例升高、病變關節內出現膿液、組織或關節液標本中分離出病原微生物、假體周圍組織冰凍切片鏡檢時5個高倍鏡(×400)視野中的中性細胞數均大於5個。

  手術處理感染TKA的處理方式包括抗生素治療並保留假體、開放清創沖洗並更換聚乙烯襯墊、以及取除假體。取除假體的處理方式又可包括關節切除成形、關節融合、一期翻修置換、二期翻修置換、或截肢。

  在選擇處理方案的時候需要考慮到很多相關因素,包括:感染的深度和出現時間、關節周圍軟組織情況、假體的固定情況、致病菌種類、宿主抵抗感染的能力、醫師所能獲得的醫療資源、以及患者的期望等。

  Tsukayama等將感染TKA分為4型。

  I型感染的特點是手術時細菌培養結果陽性;II型指術後第1個月內發生的早期感染;III型指TKA術後晚期發生的急性血源性感染,症狀持續時間少於4周;IV型感染指術後晚期發生的慢性感染,症狀持續時間超過4周。

  表1詳細列出了該分型法的內容,以及與每一種分型相對應的推薦處理方案。

  表1  假體周圍感染的分型抗生素治療不進行手術清理而只予以抗生素治療的方法僅適用於身體衰弱而無法耐受手術的病例。此外還應滿足下列條件:致病菌應該是低毒力細菌、患者病情平穩、假體固定穩定、能得到恰當的口服抗生素。文獻報道感染TKA不進行手術清理而只予以抗生素治療的成功率約為20%。

  清創沖洗人們通常同意對於急性感染的TKA病例應該進行手術開放清創沖洗。而沖洗清創並保留假體的治療方案處理慢性TKA感染(症狀和體徵的持續時間超過4周)的失敗率很高,因此不應該考慮採用。

  關節鏡下清創沖洗關節鏡下衝洗和清創被認為是開放沖洗清創極具吸引力的良好替代方案。該方法能夠經很小的關節鏡入口進行操作,因此對軟組織的侵擾程度較小。但目前相關文獻較少,並且病例樣本量也較小。

  Waldman等對出現症狀的時間少於7天的16例急性感染病例進行了關節鏡下清創沖洗,結果平均隨訪56個月時有38%的感染得到成功治療。Dixon等在其2004年的一項研究中報道,15例患者經關節鏡下衝洗清創後平均55個月隨訪時成功地治癒了60%的感染病例。

  除了相關的療效資料有限之外,人們對關節鏡下衝洗清創存在其它一些擔心。由於通過關節鏡僅能對有限的骨-骨水泥介面和假體表面進行檢查,因此它對關節內病變的檢查不如開放性手術徹底。而且不能更換聚乙烯襯墊,這又限制了對膝關節後方的清理。這樣做也不能徹底切除關節滑膜組織。

  同樣,也很難通過狹小的關節鏡工作通道移除清除的碎屑組織。基於上述這些原因,以及文獻報道並不太好的療效,只能在極少數情況下進行關節鏡下衝洗和清創治療感染TKA。

  開放性清創沖洗文獻報道開放性清創沖洗治療假體周圍感染的結果各不相同(表2)。我們複習了超過20篇公開發表的相關文獻,結果發現這種處理方式的成功率從19%到83%不等,但大多數研究的成功率小於60%。

  表2  沖洗清創治療急性假體周圍感染的文獻資料彙總Silva等在2002年進行的一項薈萃分析中評估了530例接受開放手術清創沖洗的急性假體周圍感染病例。該研究納入了所有術後早期急性感染和晚期急性血源性感染病例。結果顯示總成功率為33.6%。

  很明顯有多種變數,如手術時機、患者本身的風險因素、手術技術、以及致病菌等影響著治療效果(表3)。

  表3  導致沖洗清創並更換聚乙烯襯墊治療感染TKA後失敗的危險因素在以沖洗、清創和更換聚乙烯襯墊的方式處理感染TKA時,手術時機可能是治療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對於感染症狀持續時間超過4周的病例,該治療方式的失敗率較高。

  Schoifet和Morrey報道以沖洗和清創方式治療假體周圍感染的總體失敗率高達77%。所有症狀持續超過28天的病例的治療均失敗。

  儘管有一些研究認為從出現感染症狀到手術的時間(<4周)並不是影響療效的因素,但還是有研究者發現如果在出現症狀後較短時間內即進行手術能提高治療成功率。

  Brandt等報道在出現症狀後2天以上再進行沖洗清創治療會增加治療失敗的可能性。

  Marculescu等報道症狀持續時間超過8天者治療失敗的風險為及時接受治療者的兩倍。Hsieh等則發現以沖洗清創治療革蘭染色陰性細菌的假體周圍感染病例時,術前症狀持續時間較短(<5天)是唯一可以確定的與治療成功率相關的因素。

  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治療尤為困難,原因在於其化膿性以及可供選擇的抗生素有限。文獻報道認為在關節置換病例中MRSA的感染率總體上呈上升趨勢。

  Bradbury等報道接受開放性沖洗清創並保留假體的19例急性假體周圍MRSA感染病例術後至少2年隨訪時的失敗率為84%。這些作者還報道了他們複習34篇相關文獻,共發現了13例診斷為急性MRSA感染的TKA病例,這些病例接受開放沖洗清創並保留假體治療後的失敗率為77%。

  一期翻修更換假體一期翻修更換假體即在同一次手術中取除所有假體元件並重新置入新的假體。儘管該處理方案極具吸引力,但目前僅有基於小樣本病例研究的有限資料。

  樣本量最大的兩項研究所納入的病例數分別為22例和18例,其成功率介於89%到91%之間。在當前耐藥菌株增多的情況下,僅有少量滿足特定條件的病例才是該處理方案的合適人選。影響治療成功率的因素包括患者無明顯合併症、在骨水泥中加入對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革蘭染色陽性致病菌感染、無竇道形成、長時程(12周)靜脈抗生素治療。

  分期翻修更換假體目前認為分期翻修更換假體是治療THA(原文如此,應系TKA之誤)術後慢性假體周圍感染的金標準,包括移除感染假體並清創去除所有壞死組織以及骨水泥等異物,於關節間隙內放入含高濃度敏感抗生素的骨水泥spacer,然後針對特定致病菌予以靜脈抗生素治療。

  影響療效的因素包括骨水泥spacer中加入的抗生素種類及劑量、骨水泥spacer型別(靜態型或關節型)、靜脈抗生素治療時間、以及取除原有假體並清創的一期手術與再次置入假體的二期手術之間的時間間隔長短。

  抗生素:種類和劑量研究資料顯示骨水泥spacer中加入抗生素是治療感染的一個重要因素。Leone和Hanssen報道於骨水泥中加入抗生素會使治療成功率由58%提高到74%-92%。

  但於骨水泥中加入哪種抗生素及其劑量才是合理的仍然存在爭議。一般來說,高濃度抗生素spacer指的是每包骨水泥中抗生素含量在2到8克之間。目前,最容易獲得的具有熱穩定性的抗生素粉劑包括萬古黴素、慶大黴素和妥布黴素。

  但重要的是應該注意不同的骨水泥析出抗生素的特性是不一樣的。抗生素濃度越高,在骨水泥中也會產生更大的孔隙率和空腔。這將有利於抗生素的析出從而在病灶區域性形成的抗生素濃度比靜脈應用產生的更高。

  儘管文獻報道在骨水泥中加入抗生素所帶來的全身性毒性反應各不相同,但機體通常能很好地耐受骨水泥中的區域性高濃度抗生素並且僅有較小的全身性風險。

  靜態型Spacer與關節型Spacer靜態型抗生素骨水泥Spacer能很好地維持關節間隙,並且能儘可能減少骨水泥碎屑的形成,但相應關節在兩期手術之間無法進行活動。採用靜態型骨水泥Spacer可能會導致骨質大量丟失、Spacer移位、伸膝機制壞死等,在使用中應該儘量避免出現這些不良反應。

  手術中,骨水泥需要在麵糰期即開始進行安放從而可以將其按照區域性骨質表面形狀成型。這樣做可以避免發生許多預先成型的靜態型Spacer相關的問題(圖3)。

  圖3  膝關節正位X片顯示術中製作的靜態型抗生素骨水泥Spacer而關節型Spacer能以兩期手術之間維持關節周圍軟組織的柔韌性,並能降低骨質丟失量。這種型別的骨水泥Spacer能在再次植入假體之前維持膝關節活動度,從而提高患者的活動性並有利於翻修術中的顯露。

  但最重要的還是應該保證傷口的癒合,如果存在傷口癒合困難則必須首先限制關節活動。

  目前有多種型別的關節型膝關節骨水泥Spacer可供選擇,其中包括股骨和脛骨側Spacer元件均為由模具成型的關節型骨水泥Spacer(圖4)。

  圖4  膝關節正位(A)和側位(B)X片顯示關節型骨水泥Spacer最近,有研究者提出了將取除的感染假體重新滅菌再次植入,或者選用新型的廉價股骨假體元件和全聚乙烯脛骨元件,並以含高濃度抗生素的骨水泥固定植入,以此形成可自由活動的關節型Spacer的方法。

  但無論使用什麼樣的Spacer,術中均需要常規進行股骨髓腔隧道和脛骨側的徹底清創,並以抗生素骨水泥填充相應的骨隧道。文獻資料顯示高達1/3的感染TKA病例的骨髓腔隧道記憶體在感染。

  目前尚無充分證據支援關節型Spacer相對於靜態型Spacer的優勢。Emerson等比較了26例靜態型Spacer和22例關節型Spacer的病例,結果顯示術後36個月時兩組病例之間的感染率無顯著差異。然而,末次隨訪時接受關節型Spacer置入病例的關節活動度總體上優於接受靜態型Spacer者。

  Freeman等進行了一項針對靜態型Spacer與關節型Spacer的對比研究,結果發現兩種方法清除感染的成功率相當,但接受關節型Spacer處理的病例肢體功能恢復更好。

  抗生素治療期限目前並不確定感染TKA接受切除成形術後再次植入假體之前予以靜脈抗生素治療的合理期限和劑量分別是多少。一般而言,典型的治療方案是術後首先予以靜脈抗生素治療6周,停用抗生素2-6周後進行臨床檢查評估。

  準備再植再次植入假體之前,需要對患者進行包括臨床和血清學試驗在內的檢查以確認是否仍然存在感染。血清學指標,如ESR和CRP水平是評價治療效果的有用工具。儘管再植前這些指標可能並不會完全恢復至正常水平,但它們卻能證明感染是否得到改善。

  Kusuma等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再次植入假體時證明感染已經完全消失的病例中,ESR和CRP仍然保持較高水平的比例分別為54%和21%。 但本文作者無法確定合理的水平來判斷再次植入假體前的感染情況。

  在二期假體再植之前的治療階段,以ESR和CRP水平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作為判斷感染狀態的指標可能比絕對值更為重要。

  尚不確定白細胞計數和分類比例是否可以用於指導治療,而關節液檢查可能會出現假陰性結果。

  在二期再植術中,需要再次判斷感染是否仍然存在,並需要結合術前檢查情況綜合考慮。可以採用冰凍切片組織學檢查來判斷是否仍然存在感染,但取樣錯誤以及病理醫師的經驗可能導致結果的不確定性。

  如果發現仍然存在感染的證據,則不能再次植入假體。相對禁忌症包括:膝關節伸膝機制極差或喪失、骨量不足、軟組織情況較差無法有效關閉切口。

  治療結果表4列出了過去10年內分期翻修手術更換假體治療慢性感染TKA的成功病例。不少研究顯示清除感染的成功率介於85%到91%之間。

  Mortazavi等最近針對117例接受分期翻修治療的TKA假體周圍感染病例進行了一項研究,試圖確定可以預測導致分期翻修治療失敗的因素。至少2年的隨訪發現有33例(28%)因感染持續存在而需要再次手術處理的病例。

  他們共對可能與治療失敗相關的15項術前因素和11項手術因素進行了研究。結果,儘管該研究的失敗率很高,但他們只能確定培養陰性的感染、耐甲氧西林細菌感染、以及再植時的手術時間是導致失敗的風險因素。而再植手術時的ESR和CRP水平並非失敗的預測因子。

  關節融合在沒有任何重建方法可以挽救感染TKA病例的關節功能的情況下,可能需要考慮進行膝關節融合。

  相應的適應症包括:單關節病變的年輕患者、伸膝機制破壞、軟組織封套極差、無法以抗生素有效控制的高毒力致病菌感染等。

  假體再植的相對禁忌症包括:並存同側髖、膝關節病變、嚴重的節段性骨缺損、對側下肢截肢者。

  膝關節融合時最常採用的技術包括外支架、髓內針、以及雙鋼板固定等。一項對照研究發現外支架和髓內固定融合技術獲得的融合率和再感染率均相似。相對於外支架固定來說,髓內固定獲得融合的機會更高,但同時感染的機率也更大。總體而言,該研究顯示所有病例的總併發症發生率為40%。

  關節融合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是融合失敗、感染復發、內固定物斷裂和移位。儘管併發症發生率相對較高,但關節融合仍然是在其它方法治療失敗時挽救肢體的一個合理選擇。

  截肢因感染而反覆翻修手術失敗或嚴重感染威脅患者生命、曾經採用節段性鉸鏈式假體置換、嚴重骨量丟失、或頑固性疼痛等情況下可能需要考慮截肢。

  由於要想徹底清除感染就需要行膝上截肢,因此多數病人術後無法正常行走,從而使得肢體功能恢復較差。術前需要向患者本人及其家屬進行充分的溝通說明。

  總結對每一例在術後出現疼痛的TKA病例均應考慮存在感染的可能性,直到能排除該可能性為止。術前應獲得包括ESR、CRP水平、關節液分析結果、完整的病史資料以及仔細的體格檢查結果等相關資訊。感染髮生的時間是決定保留還是去除假體的關鍵因素。

  治療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依靠包括感染疾病專家在內的團隊力量。而採用大劑量抗生素骨水泥Spacer分期翻修更換假體的方法仍然是治療慢性TKA假體周圍深部感染的金標準。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