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副主任醫師 楊彬

  什麼是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是大腦的血液供應主要來源,臨床醫師經過長期的深入研究後發現:“中風”的主要原因是腦供血動脈的狹窄和閉塞。據統計,60%以上的腦缺血病人是由頸動脈狹窄引起。那麼什麼是頸動脈狹窄?頸動脈狹窄的形成原因又是什麼呢?

  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血管也在不斷的老化,以致於在血管腔內形成象“水垢”一樣的贅生物貼附在血管壁上(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動脈粥樣硬化),阻礙血流的通過,造成血管的狹窄。當“水垢”出現在頸動脈上時就造成了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狹窄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那麼造成頸動脈狹窄的“水垢”是怎麼形成的呢?動脈血管內的“水垢”在醫學上的名稱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隨著年齡增長,以及吸菸、高血壓、高脂血症、運動量減少、情緒緊張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下,血管老化,鈣質及脂質沉積在血管內壁上,形成“水垢”樣的硬化斑塊,使動脈壁質地堅硬,失去彈性。同時由於病變發展,部分斑塊逐步突入血管腔內造成管腔狹窄。

  頸動脈狹窄的後果及臨床表現?

  由於頸動脈是大腦的主要供血動脈之一,當頸動脈出現不同程度的狹窄時,大腦也就出現不同程度的缺血。主要的表現為:耳鳴、視物模糊、頭痛、頭暈、記憶力減退、乏力、嗜睡、失眠以及多夢等。也可以出現眩暈、眼前發黑(黑),重者可以出現反覆的暈厥,甚至偏癱、失語、昏迷,少數人可以有視力下降,偏盲、複視,甚至突發性失明。

  最嚴重的後果則為動脈硬化斑塊,即我們所說的“水垢”脫落。脫落的斑塊可以堵塞顱內頸動脈,引起腦梗死(中風)。眾所周知,“中風”意味著偏癱,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喪失生命。

  如何早期發現頸動脈狹窄?

  很多頸動脈狹窄的人可能一直沒有症狀,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先了解大腦的血供情況。大腦的血供主要通過4條動脈來承擔,分別是兩條頸內動脈和兩條椎動脈。這4根動脈到達顱內後,互相交通,形成網路供應大腦的血供,這個網路稱為大腦基底動脈環(Wiliis
環)。Wiliis
環若先天性不完整或某處嚴重狹窄,那麼4條供血動脈中任何一條因狹窄供血不足,超過一定程度,就會有大腦某部位的缺血,從而出現一些症狀。如果Wiliis
環完整,即使一支動脈閉塞,尚可以由其他三支血管通過Wiliis
環代償來滿足腦供血需要,不出現腦缺血癥狀。但我們不能心存僥倖,若出現中風再治療頸動脈狹窄則為時已晚。因此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應當在每年的體檢中查一下頸、椎動脈超聲,看看動脈是否存在粥樣硬化斑塊和狹窄,對於早期查出的頸動脈狹窄,早期進行積極預防和治療,避免腦“中風”的發生。

  頸動脈狹窄的預防?

  頸動脈狹窄的主要原因是動脈硬化,因此預防頸動脈狹窄主要就是推行良好的生活習慣防止或推遲動脈血管硬化、老化。良好的生活習慣主要包括:清淡飲食,多吃水果蔬菜,儘量少吃油膩食物;積極活動鍛鍊身體,不吸菸;患有高血壓、高血糖或高血脂的患者應積極控制好血壓、血糖及血脂水平;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小計量阿司匹林等預防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

  頸動脈狹窄如何治療?何時需要治療?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方式有三種:藥物治療、頸動脈開刀手術和頸動脈血管腔內治療術(支架成型術)。

  1、藥物治療。基本方法是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如常規服用阿司匹林、或新的強效抗血小板藥物氯吡格雷),但僅適用於狹窄程度不超過50%的無症狀患者,對於超過75%狹窄的患者一般建議進一步治療。

  2、頸動脈開刀手術。基本方法是內膜切除,解除動脈狹窄和粥樣硬化斑塊,恢復大腦血供,消除腦梗塞栓子來源。該手術比較成熟,開展有50多年了。因為該手術需要阻斷手術側頸動脈,以往該手術圍手術期中風和死亡率為5.6%左右,現在該手術應用轉流管在手術中維持頸動脈血供的同時切除內膜斑塊,有效降低了圍手術期中風和死亡率。該手術的缺點是需要全身麻醉,頸部切口及創傷大,恢復慢,優點是完全切除增生內膜和硬化斑塊,再發生狹窄的機會較小,不需要終身服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藥物。

  3、頸動脈腔內治療術。即在狹窄的頸動脈裡應用球囊擴張再安置支架的方法。該方法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起效快、恢復快、療效確切、可重複操作等優點。通常在區域性麻醉,在大腿根部穿刺,將一根直徑在2毫米左右的導管放置入股動脈,將導管輸送到頸動脈狹窄部位,選準位置後球囊擴張再安置支架來就完成了對頸動脈硬化狹窄部位的擴張成型,改善恢復大腦血流的供應。其缺點是支架釋放過程中可能會誘發不穩定斑塊的微小栓子脫落引起“中風”腦梗塞,以及血管痙攣、血管內膜破損以及術後再狹窄的可能。近年來開始使用帶有腦保護濾網的支架系統,能夠很好的預防抓捕有可能脫落的微小栓子,有效避免了“中風”腦梗塞的發生。

  何時需要治療?

  當出現以下情況時需進行手術或腔內治療:

  1、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75%;

  2、頸動脈狹窄程度小於75%,但頭暈、黑等腦缺血癥狀典型,或者硬化斑塊不穩定,容易脫落;

  3、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有中風發作史,或腦梗塞後仍有小中風發作。

  手術或腔內治療後的注意事項?

  頸動脈支架治療術的近期效果鼓舞人心,病人的接受程度也很高,國際上很多對比內膜切除術和支架成型術試驗的結果表明,頸動脈支架成型術較內膜切除術安全、創傷小、恢復快。

  對於接受內膜切除術的患者,術後需要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藥物36個月左右,無需終身抗凝、抗血小板。金屬支架是異物,在體內與血液接觸時有血小板聚集和形成血栓的可能,因此術後需正規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藥物。通常用藥為阿司匹林100mg,1次/日,口服終身,波立維(氯吡格雷)75mg,1次/日,口服3-6個月。

  以上兩種手術術後均需在術後3,6,9,12個月時複查頸動脈超聲或CT,以後每年複查一次。術後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嚴格戒菸、清淡低鹽低脂飲食;積極活動鍛鍊身體;積極控制好血壓、血糖及血脂水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