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副主任醫師 楊彬

  什麼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一種累及血管的炎症和慢性閉塞性疾病,主要侵襲四肢,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動、靜脈。極少數發生於腦、心、消化道等處的血管。我國各地均有發病,但以黃河以北地區為多見;在國外多發生於亞洲地區,歐美各國均少見。患者絕大多數為男性,好發於青年壯年。1908年,Buerger報道本病的病理變化,所以又稱Buerger氏病。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什麼原因引起來的?

  本病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瞭解,一般認為是由多種綜合因素所至。吸菸、寒冷、潮溼、營養不良和性激素異常一直被認為是本病的主要發病因素,而吸菸與發病的關係尤為密切。近十多年來,免疫因素受到重視。通過對本病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及免疫病理學的觀察,不少學者認為,本病為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有什麼表現?如何診斷?

  本病起病隱匿,病理進展緩慢,呈週期性發作,往往需經數年後才趨嚴重。病程的演變,根據肢體缺血的程度,可分為三期:

  一期(區域性缺血期) 為病變的初級階段。主要表現為患肢麻木、發涼、怕冷、酸脹、易疲勞、沉重和輕度間歇性跛行。後者為本期典型徵象。當患者行走1~2里路程後,小腿或足部肌肉出現脹痛或抽痛,如果繼續行走,則疼痛加重,最後被迫止步。休息後,疼痛立即緩解。再行走後症狀又出現,被稱為間歇性跛行。隨著病情的發展,行走距離逐漸縮短。此乃因行走後肌肉需氧量增加所致。檢查患肢皮溫降低,皮色較蒼白,足背動脈或(和)脛後動脈搏動減弱。常有遊走性血栓性靜脈炎。

  二期(營養障礙期) 患肢麻木、發涼、怕冷、酸脹等症狀加重,間歇性跛行日益明顯,行走距離縮短,休息時間延長,疼痛轉為持續性。在肢體處於休息狀態下,疼痛仍不止,稱為靜息痛。夜間更為明顯。患肢皮溫明顯降低,皮色更加蒼白,或出現紫斑、潮紅,面板乾燥,汗毛脫落。趾(指)甲增厚變形,小腿肌肉萎縮,足背動脈、脛後動脈搏動消失,N動脈、股動脈搏動亦可減弱。

  三期(組織壞死期)除上述症狀繼續加重外,患肢嚴重缺血,靜息痛更為加重,疼痛劇烈,經久不息,患者日夜屈膝抱足而坐,穩夜不眠。食量減小,體力日衰,明顯消瘦。若併發區域性感染,可出現發燒、畏寒、煩躁等全身毒血癥狀。肢端組織缺血更為嚴重,產生潰瘍或壞疽。大多為乾性壞疽,趾(指)端乾枯發黑,可向近端延伸。壞死組織脫落後,形成經久不愈的潰瘍。若繼發感染,則呈溼性壞疽。根據壞疽的範圍,可分為三級:Ⅰ級,壞疽侷限於趾(指)部;Ⅱ級,壞疽延及趾(指掌)關節及(掌)部;Ⅲ級,壞疽延及足跟、踝關節或踝關節以上。

  以上分期是為了辨別病情輕重、病程不同階段,便於掌握相應而有效的治療。但分期不是一成不變的。若病變發展,症狀可加重,如能及時治療,側支迴圈建立,區域性血供改善,症狀可以緩解,病情可以好轉,期、級別都可改變。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不能依靠實驗室檢查結果確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第一個表現大都是年齡低於40歲,患者典型的主訴為手足迴圈障礙導致的發涼、麻木、疼痛,患者常常已經出現肢端壞疽。血管造影能夠確診臨床懷疑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可以併發哪些疾病?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可併發神經、肌肉、骨骼等組織的缺血性病理改變。若併發區域性感染,可出現發燒、畏寒、煩躁等全身毒血癥狀。肢端組織缺血更為嚴重,產生潰瘍或壞疽,大多為乾性壞疽,若繼發感染,則呈溼性壞疽。細菌所產生的毒素或其它毒素進入血迴圈而產生的全身性中毒症狀稱為毒血癥。

  得了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不是要臥床靜養?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因適當加強鍛鍊,以促使側枝迴圈更好地建立,從而改善患肢供血。可試用伯爾格運動法,即患者平臥,先抬高患肢45度以上,維持1-2分鐘,再在床邊下垂2-3分鐘,然後放置水平位2分鐘,並作足部旋轉、伸屈活動。反覆做上述鍛鍊20分鐘,每天數次。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是不是都要截肢?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慢性缺血性病變,進展緩慢,呈週期性發作,往往需經數年後才趨嚴重,因此 加強功能鍛鍊和積極治療可以有較好的療效,有統計表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的5年截肢率為20-30%,但期望壽命與正常人群類似。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如何預防?

  不抽菸、不飲酒,心情舒暢,以飽滿的激情、充沛的精力去生活、學習、工作,寒冷季節宜注意身體保暖,尤其四肢。飲食、起居有節,發現初期症患者要及時到醫院診斷,並積極治療。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該如何治療?

  治療目的為緩解靜息痛,促進潰瘍癒合以及避免和減少截肢。最重要的措施是嚴格控制尼古丁的吸入,完全斷絕尼古丁的吸入可以使疾病進入靜止期。防止受冷和外傷,也不能過熱,以免組織需氧量增加。保守治療包括:使用抗血小板、抗凝、類固醇和免疫抑制藥物,高壓氧療法增加肢體的供氧。使用溶栓藥物尚有爭議,僅僅在疾病的早期才可考慮使用。手術療法包括:腰交感神經切除術,血栓內膜剝脫術,旁路轉流術,分期動靜脈轉流術,截肢術。

  除此之外還有創傷小的方法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嗎?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治療正逐步向微創手術-經皮腔內血管手術和基因治療、自體外周血幹細胞移植術方向發展,前景令人鼓舞,這些微創手術有可能逐漸代替常規傳統手術。

  出院後有哪些注意事項?

  1、運動鍛鍊:跑步機鍛鍊和行走是治療跛行最有效的運動。運動強度:行走速度應設定在3~5分鐘即誘發出疼痛跛行症狀時的速度,在這一負荷下行走至產生中等程度的疼痛症狀,然後站立或坐下休息使症狀緩解,而後繼續上述行走。運動持續時間:在每節運動過程中應該重複運動-休息-運動過程。最初鍛鍊時需進行總計35分鐘的行走,隨後每次鍛鍊增加5分鐘直到完成總計50分鐘的行走,並以此強度和時間鍛鍊下去。運動頻率:每週鍛鍊3~5次。

  2、生活習慣及危險因素控制:戒菸、酒,低鹽低脂飲食,控制低密度脂蛋白(LDL)在100mg/dl以下,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紅蛋白在7%以下,控制血壓140/90mmhg以下,若合併糖尿病或腎疾病則應控制血壓於130/80mmHg以下。

  3、出院後需要長期口服的抗血小板、改善微迴圈的藥物,並定期複查血液凝血指標,調整口服藥用量,避免過量服用導致出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