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童消化與腎病科 主治醫師 邢朝品

  兒童嘔吐的病因:
  1、急性胃炎:該病多發生於學齡前或學齡期兒童,經常有進食刺激性食物或不規律飲食情況,進食後腹痛不適,可伴噁心或嘔吐,病程中進食量較少,經常伴有消化不良症狀,可伴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化驗檢查幽門螺桿菌抗體或碳13呼吸試驗陽性,三聯療法或四連療法較有效,若胃部粘膜糜爛出血,可發生嘔血或黑便。
  2、胃腸功能素亂:主要見於小月齡兒,主要是因為小嬰兒胃腸道發育不成熟,胃腸調節功能差,易出現腹脹、腹瀉、便祕等症狀。
  3、週期性驅吐:患兒經常反覆或週期性出現嘔吐,發病期間嘔吐較嚴重,嘔吐後精神欠佳,常持續數年,可有家族史,劇烈體力活動後、疲勞或上呼吸道感染後而發病,每日嘔吐數10次,約持續5日或1周,嘔吐多很劇烈,嘔吐後精神欠佳,有乏力或頭痛,部分病例腦電圖檢查有異常,每年發作數次,也有部分患兒有不同程度意識障礙,需做腦電圖檢查,結合生化檢查,是否存在電解質素亂,
  4、顱內病變:顱內病變若不伴有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病情易掩蓋,部分患兒較長時間只表現嘔吐,呈頑固性嘔吐,病程延長可出現精神或意識障礙,肢體運動或平衡障礙,顱腦病變或佔位性病變進行性加重,可危及生命,需做頭顱CT進一步明確是否存在中樞神經系統病變。
  5、胃扭轉:小嬰兒韌帶鬆弛,易患此病,可吐出胃內容物,而無膽汁樣物,可經消化道造影及胃鏡診斷,

  6、食管閉鎖:生後即唾液較多,自口腔外溢,每次餵奶即發生嗆咳。
  7、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一般在出生後2周出現,表現為頻繁嘔吐,進行性加重,腹部可以觸及橄欖核樣腫塊。
  8、先天性巨結腸:腹脹、嘔吐,吐出糞樣物,便祕與腹瀉交替出現,查體可見腹脹如鼓。
  9、環狀胰腺:為一發育異常,因其對十二指腸壓迫,致嬰兒早期出現嘔吐,亦需消化道造影助診。
  10、腸套疊:急性嘔吐,伴有哭鬧、便血,腹部B超可確診。
  11、胃食管反流、幽門痙攣:為功能紊亂,診斷需排除器質性疾病。
  12、腸繫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徵:常見於瘦長體型患兒,女孩多見,為腸繫膜上動脈壓迫十二指腸水平段所致,腸腔狹窄,胃排空延遲,消化道造影及腹部CT可幫助診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