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外科 主治醫師 劉秉超

  橈骨頭半脫位通常稱牽拉肘,因其形象地描述了受傷機制和特徵而得名。另外還有其它名稱:牽拉性橈骨頭半脫位、上尺橈關節環狀韌帶半脫位、保姆肘等。該病4歲以下小兒最常見,發病高峰期在1~3歲,男孩多發,左側較右側多見。

  牽拉肘是在幼兒肘部伸直和前臂旋前位突然牽拉手腕部所致,多在患兒將要摔倒時,牽拉其腕部或其它原因用力牽拉腕部時發生,也可在摔倒後造成,但少見。

  該病臨床表現為隨著牽拉動作,小兒立即啼哭並拒絕用患肢活動和持物,牽拉者在牽拉時會聽到或感到肘部“彈響”。年齡較大的患兒會用對側手扶住患肢,患肢前臂常常處在旋前位(手掌朝後或朝下),肘關節半屈曲位,在橈骨頭前外側有壓痛,肘關節屈、伸活動不受限,但在前臂旋後位(手掌朝前或朝上)時明顯受限。肘部X線表現正常,肱橈關節無移位,尺橈關節處在前臂旋前位。

  該病的治療較簡單。首選手法復位,常規復位方法:用一手握住患肢前臂,使肘關節屈曲90°,另一手握住上臂下端和肘關節,防治肩關節旋轉;用拇指放於橈骨頭處,可略施壓迫,然後迅速將前臂旋轉至旋後位。若復位成功,會聽到或感到肘部“彈響”,患兒疼痛消失,患肢即可自由活動;年幼兒可因害怕等原因不能立即恢復肘關節活動,可遞給患兒玩具等物品察患肢抬高情況,若患兒可自行伸手到耳朵以上位置即可證明已成功復位。

  有時患兒就診後被要求拍攝X線片,拍照時放射科技師常會用力使前臂完全處於旋後位,以獲得一張真正的肘關節正位片,此時半脫位的橈骨頭可能會在無意中獲得復位。

  復位後病史較長的患兒可有肘部不適感,並可持續數小時或數日。復位後可用三角巾懸吊患肢數日,並應告知患兒監護人在5歲前牽拉手腕的危險性。部分患兒可因被牽拉手腕再次或多次發生牽拉肘,這些患兒在復位後最好用石膏託固定肘部2~3周。

  有極少數年齡超過4歲的患兒,閉合手法難以復位,尤其是復發的病例,可考慮切開復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