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手足外科 主治醫師 朱林林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我的腳扭了。”其實這是踝關節扭傷。踝關節扭傷是一種最常見的運動損傷。有資料顯示,它佔所有運動創傷的20%~40%。踝關節扭傷多為踝關節周圍韌帶的過度牽拉或撕裂,嚴重者可伴有撕脫骨折。由於踝關節是人運動的重要樞紐及承重關節因此其狀態的好壞直接決定人的生活和運動質量。那麼,為什麼踝關節比較容易受傷呢?受傷以後應該怎麼辦?會不會有後遺症?是不是就像許多人認為的那樣“不要緊,歇幾天就會好了”呢?

  踝關節因何易扭傷

  這是由踝關節的功能和它的解剖結構決定的。踝關節在跖屈(也就是我們做踮腳這個動作)時,往往腳會向內翻,即腳心翻向內。由於踝關節特有的解剖結構,這時踝關節不能很好地匹配,處於“靈活有餘,穩重不足”的不穩定狀態。所以,我們在踝關節跖屈(比如下樓梯、下山、起跳後落地等)活動時,如果失去平衡,就容易引起關節的內翻,導致踝關節的內翻損傷,即踝外側扭傷。統計表明,踝外側扭傷約佔踝扭傷總數的85%。這時,踝關節內的軟組織受到擠壓撞擊出現軟骨面損傷、滑膜腫脹,使踝關節周圍出現腫脹、淤血。如果未能及時進行正確治療,就會出現踝關節外側支撐強度下降,關節本體感覺減退。這樣,踝關節的不穩定狀態就會加重,踝關節容易再次扭傷,出現疼痛、腫脹、行走不穩等慢性期症狀,並可引起其他關節損傷,出現連鎖反應。

  怎麼預防踝關節扭傷

  一是平時注意進行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和本體感覺的訓練;二是運動前進行充分的準備活動;三是適當減少運動量;四是運動時選擇鞋底柔軟的高幫鞋、彈力繃帶或半硬的支具。

  如何判斷踝關節扭傷程度

  急性扭傷的患者多表現為疼痛、皮下淤血;嚴重的可有滑膜或軟骨損傷,表現為踝關節周圍的腫脹和壓痛、踝關節活動受限。韌帶撕裂或骨折發生時,踝關節損傷側或骨折端疼痛、腫脹更為明顯。反覆多次損傷患者的關節囊往往鬆弛,易繼發軟骨損傷滑膜炎、骨贅和其他關節面的損傷,出現慢性損傷側或關節內廣泛的疼痛、壓痛腫脹,穿高跟鞋或在不平整的道路上行走時,有不安全感和腿打軟的表現。許多患者為此深受困擾,不得不在踝關節外纏繞厚厚的繃帶和護具以增加安全感。踝關節扭傷後,患者常需拍攝X線片,以排除骨折、發現增生的骨贅。MRI(核磁共振)能清楚地顯示軟骨、韌帶和滑膜的損傷,結合病史和體檢,醫生就能作出正確的診斷,並予以相應的治療,以消除致痛因素增強關節穩定,緩解症狀。

  扭傷後應該怎樣治

  許多人都對踝關節扭傷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認為“養兩天就好了”。其實不然,適當的休息是需要的,但並不是治療的全部。未經正規治療的患者,其踝關節再次損傷的可能性是經正規治療患者的3~4倍。急性期的初次損傷患者,如果損傷沒有累及韌帶組織只要能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接受正規的保守治療,遵守休息(rest)、冰敷(ice)、加壓包紮(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的RICE原則,多可以獲得滿意的療效。急性期24~48小時內可冷敷,每次10~20分鐘,6小時一次,48小時之後熱敷2~3天,以促使區域性組織滲液儘快吸收減輕疼痛。必要時,可用膠布敷貼踝部固定制動2~3周。而慢性損傷患者保守治療的效果則相對較差改善疼痛和不穩定的症狀是治療的目的,有時需要通過手術重建韌帶來改善踝關節的穩定性;同時可以通過微創的踝關節鏡手術來消除滑膜炎、軟骨損傷或遊離體等致痛因素總的來說,早期就診,早期檢查,早期治療,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