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內科 副主任醫師 楊明健

  心理生理性失眠是由於患者過分全神貫注於睡眠問題而引起的一種原發性失眠型別,亦稱失眠症,患者表現為持續相當長時間地對睡眠的質和量不滿意,因此產生憂慮或恐懼,並在心理上形成惡性迴圈,而使本症持續存在。

  失眠可由任何原因引起的情緒衝突而誘發,也可因旅行時差或短期住院等因素引起。患者病前性格多有敏感、警覺性高、對健康要求過高、易激惹、急躁等特徵。一般人群終生患病率約為10%-20%,該症少年兒童罕見,病發多始於青年(20-30歲),中年期後逐漸明顯併發病增多,女性常見。

  約佔失眠患者的15%患者愈不能入睡時愈試圖使自己睡著,愈接近睡眠時愈顯得興奮或焦慮,形成惡性迴圈。試圖入睡的意念成為失眠的驅動因素,看電視或看書時卻可能輕鬆入睡(無意識入睡)。

  導致失眠的外在因素包括持續存在難以產生睡意的環境和缺乏睡眠相關行為的聯想。由於失眠和睡眠環境、睡眠時間、睡眠時行為刺激的反覆聯絡,產生與睡眠不協調的過度喚醒。臥室成為條件性喚醒的重要因素,只要在自己臥室內就可整夜睡不著,若變換睡眠環境或時間,如在客廳沙發上或旅館便能夠較好地入睡,患者對此常感到十分困惑,這恰與睡眠正常的人在陌生環境中不能很好入睡的現象相反,稱為首夜顛倒效應。

  晨起後頭腦不清晰,感覺程度不等的不適、焦慮、急躁、疲勞和情感壓抑,常表現消極和精力不足,注意力、警覺和對食物關注下降。病程持續數年或數十年。有些患者發生催眠藥過量、依賴、成癮或酗酒等,或濫用興奮劑試圖控制白天的疲勞。

  多導睡眠圖顯示睡眠效率降低,睡眠潛伏期和NREM睡眠1期延長,覺醒次數增多,NREM睡眠3、4期縮短,肌肉緊張和首夜顛倒效應等。診斷根據患者有習得性阻睡聯想,對臥室或睡眠相關行為條件性喚醒,可具有無意識入睡、軀體緊張和首夜顛倒效應等特徵,可與其他型別失眠並存。

  診斷:

  根據患者有習得性阻睡聯想,對臥室或睡眠相關行為條件性喚醒,可具有無意識入睡、軀體緊張和首夜顛倒效應等特徵,可與其他型別失眠並存。

  治療:

  一、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是目前常用且已證實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苯二氮卓類藥物、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抗抑鬱藥物等。

  二、非藥物治療

  1、心理治療。

  2、生物反饋,可加強自我放鬆訓練,對於減輕焦慮情緒有效。

  3、體育鍛煉:適當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加重軀體疲勞感,對睡眠有宜。但運動量不易過大,過度疲勞反而影響睡眠。

  4、調整生活習慣,如取消或減少午睡,養成及時睡眠的習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