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鍼灸推拿科 住院醫師 周兵霞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適症狀和(或)併發症的一種疾病,常分為非糜爛性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EE)和Barrett食管(BE)3種類型,以NERD最為常見,佔65%-75%。典型症狀為燒心和反流,還包括上腹痛、胸痛、噯氣、腹脹、上腹不適、咽部異物感、吞嚥困難,以及慢性咳嗽、咽喉炎、哮喘等食管外症狀。

  我國北京、上海GERD患病率為5.77%[3],近年來本病發病率明顯上升。現代醫學認為主要由於抗反流防禦機制減弱和反流物對食管黏膜的攻擊作用增強所致,以抑酸、促胃腸動力藥、黏膜保護劑三者聯合治療,能迅速緩解症狀,但停藥後易復發。

  中醫認為本病屬於“吐酸”、“食管癉”等範疇,飲食不調、情志不遂、勞累過度、脾胃本虛等導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和、胃氣上逆,病位在食管、胃,與肝脾關係密切。臨床上肝胃鬱熱證和肝胃不和證者最常見,王教授從調理中焦氣機方面針刺入手,療效顯著,現將其應用介紹如下,望與同道共勉。

  1、針刺處方

  1.1 主穴

  “老十針”[6](上脘、中脘、下脘、氣海、天樞雙、足三裡雙、內關雙)、期門雙、章門雙、腹結雙、頭皮針胃區雙(瞳孔直上入發跡)、迎香雙。

  1.2 配穴

  反流病常伴有多種症狀,配穴隨症(證)加減。失眠嚴重者,加用安眠穴、神門、百會、四神聰等以鎮靜安神;咽癢、咳嗽者加用天突、人迎、尺澤、豐隆等,理氣化痰止咳。

  1.3 針刺操作

  1.3.1 1.5寸毫針:上、中、下脘穴針尖向下斜刺入1-1.5寸,得氣為度;天樞、氣海直刺0.5-1.5寸,無痛為佳;期門、章門,針尖向兩側輕輕斜刺0.5-1.5寸;內關穴採用斜刺0.5-1寸,左側針尖向心方向,右側離心方向,區域性酸脹為度;頭皮針穴針身與頭皮呈15°夾角,進針0.5-1寸,沉緊為度;迎香穴略向上斜刺或平刺0.5-1寸,或加用上迎香穴向下斜刺。

  1.3.2 4寸芒針:芒針斜刺入足三裡、腹結穴2-4寸,足三裡針刺方向向下,雙側腹結穴向內下45°方向斜刺,得氣為度。

  1.4 方義

  本處方是在“老十針”基礎上加減而組成。“老十針”[6]是由金針王樂亭教授從多年醫治腸胃病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鍼灸處方。

  中脘,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足三裡,胃經之合穴;上脘、中脘、下脘三脘,具有區域性調整胃腑之效;天樞,大腸募穴;氣海,先天之氣匯聚之處;內關,八脈交會穴,通於任脈;期門、章門,肝脾之募穴,臟腑經氣匯聚於此;胃區,位於頭皮,應於胃脘;迎香,高立山教授之“鎮靜六穴”之一,鎮靜和胃;腹結,脾經要穴,芒針透刺,通調脾胃腎三經氣血;諸穴相配共奏疏肝和胃、調中健脾、升清降濁之效。

  1.5 處方特點

  1.5.1 取穴整體觀-天人地三部取穴。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內傷,百病由生,同時張景嶽《類經・論脾胃》認為“脾胃為臟腑之本,故上至頭,下至足,無所不及……”,說明脾胃致病、傳變的廣泛性,故取穴如布方陣(天人地三部陣、臍週四穴+募穴+芒針透穴陣),左右相稱,上下相應,主輔相配,全身氣機得以交通,四旁得以灌溉。

  1.5.2 調氣整體觀-中焦氣散,四肢氣運。王老師認為中焦氣機易結,易逆,治宜散、宜降,通過針刺的方向、順序、深度來調理全身氣機。期門、章門,肝經要穴,肝脾募穴,位脅肋,屬少陽,少陽三焦為氣、火、水之道,是氣機之樞紐,故針尖向外,使邪氣從少陽解除;三脘、腹結、足三裡,位於胃脘區域性或胃經,針尖方向宜向下,降胃之逆氣。

  肝氣升於左,肺氣降於右,順應全身氣機之“左升右降”執行規律,故左側內關向心斜刺,右側內關離心斜刺。

  1.5.3 善用募穴。臨床上觀察本病肝胃鬱熱證和肝胃不和證者最常見,且募穴處常有壓痛,尤其是期門、章門穴處。王老師從募穴入手,疏肝和胃,調理中焦,針刺後療效顯著。故臨床辨證(症)常加減選用中脘、章門、期門、日月、京門等募穴。

  1.5.4 巧用芒針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程長,易反覆,芒針透刺,一針透多穴,治療本病效果佳。“一針兩穴世間稀”“寧失其穴,不失其經”。王老師臨床上常用4寸芒針在腹結穴處向內下方向約45°斜向透刺,通調脾、胃、腎三條經脈氣血;

  足三裡向下透刺,稍偏向脛骨方向,通調胃經及其周邊陽經氣血,降逆氣;陰陵泉穴向下透刺,通調脾經及其周邊陰經氣血;足五里向下透刺,疏理肝氣,通調肝經氣血;氣穴向下透刺通調腎經氣血。臨床上根據證(症)情況選擇。

  1.5.5 注重針刺手法。《靈樞q九針十二原》:“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針刺治療得氣與否,是取得療效的關鍵,因此針刺手法在反流病的治療中顯得尤為重要。王老師進針強調指力,臨床觀察病人得氣的感覺多為痠麻脹,有經氣循著經絡,慢慢柔和地傳導,如水波漣漪一樣向四周擴散,達至病所,並非強烈的感覺,治療結束後病人覺得全身輕鬆舒適。

  2、輔助療法--毫火針刺絡拔罐、電針、神燈(似灸)聯合應用

  2.1 操作:常規針刺之後,以毫針一叢(5-7支),在酒精燈上燒紅,在腹部(中脘、樑門、期門、章門、天樞等)、下肢(大腿、小腿內側)等處,常規消毒後,攢刺出血拔罐,令孔穴微出血,放出少量血液。留罐5-10min。使用電針治療儀,電極常放至腹結、足三裡穴。神燈照射胃脘部。

  2.2 方義:胃食管反流病症狀多樣,僅普通針刺治療,因其力不足,有時難以奏效,在常規針刺的基礎上加以刺絡拔罐調中焦,給邪以出路,療效倍增。

  中脘、期門、章門、天樞為胃、肝、脾、大腸等臟腑之募穴,募穴為臟腑之氣匯聚之所,刺絡拔罐調理中焦,使臟腑氣機通調,肝脾胃腸和諧;下肢內側為足三陰經所主,攢刺出血拔罐,令孔穴微出血,放出少量血液,以激發經氣、調整陰陽[7]、給邪出路,因逆氣下行。同時配合電針、神燈提高針刺療效。

  3、預防及調護

  飲食上,囑病人多食清淡富營養易消化食物,多食新鮮蔬菜水果,禁食辛辣生冷油膩食物,禁菸、酒;生活上,起居有規律,睡眠時抬高床頭(約15~20cm),餐後讓患者處於直立位或餐後散步;精神上,保持心情舒暢,疏導患者建立治癒信心;用藥上,避免服用可降低食管下端括約肌張力的藥物,如阿托品、氨茶鹼、心痛定、安定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