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精子質量的十大因素
1、食品包裝和化妝品
德國研究協會日前釋出的新聞公報說,過去幾十年間,全球男性精子數量的減少可能與一種叫做鄰苯二甲酸酯的化學物質有關。
鄰苯二甲酸酯是一類能起到軟化作用的化學品。它被普遍應用於玩具、食品包裝、乙烯地板、桌布、清潔劑、潤滑油、指甲油、頭髮噴霧劑、香皂和洗髮液等數百種產品中。研究表明,鄰苯二甲酸酯可干擾內分泌,使男性精子數量減少、運動能力低下、形態異常,嚴重的還會導致睪丸癌,是造成男性生殖問題的"罪魁禍首"。
在化妝品中,指甲油的鄰苯二甲酸酯含量最高。它會通過女性呼吸系統和面板進入體內,危害到她們未來所生育的男嬰的生殖系統。
鄰苯二甲酸酯還會通過塑料容器包裝的食品和水進入人體,如食品罐頭內塗層、可回收的牛奶和礦泉水瓶等。研究表明,罐頭食品中脂肪含量越高的食物越容易受汙染,如豬肉、鳳尾魚、沙丁魚等。胎兒、嬰兒和青春期兒童對它最為敏感,健康也最易受到侵害。
為了減少鄰苯二甲酸酯對人體的危害,平時要注意最好不要用泡沫塑料容器泡方便麵,不要用含聚氯乙烯的塑料容器在微波爐中加熱食品。正確的做法是把食品放到耐熱玻璃器皿或陶瓷器皿中加熱。
2、汽車尾氣
汽車尾氣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質,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人體長時間接觸這些物質,會發生積累性的損害,不但影響生殖健康,還可能增加腫瘤等疾病的發生率。
最嚴重的是,汽車尾氣中含有的二噁英是極強的環境內分泌干擾物質,可以使男性的睪丸形態發生改變、精子數量減少、生精能力降低。
3、煙、酒
吸菸一直以來都是影響身體健康的大敵,對精液的影響同樣明顯。很早就有國外研究表明,吸菸者與非吸菸者相比,精液質量的各主要指標都顯著降低,精子的畸形率升高,精液中白細胞數量增加。菸草中產生的尼古丁和多環芳香烴類化合物會引起睪丸萎縮和精子形態改變.酒精對人體肝臟和男性睪丸都有直接的影響。
研究發現,慢性酒精中毒的患者會出現睪丸萎縮,導致精液質量下降。因此,男性一定要避免經常性的過度飲酒。
4、雌激素
雌激素會對男性生殖系統產生明顯影響,包括影響雄激素的水平,引發睪丸組織結構變化,引起睪丸癌,降低精液中的精子數量,造成男性乳房發育,導致內分泌紊亂。男性短期服用含有雌激素的藥物並不會對生殖系統造成明顯影響,但長期接觸生活中含有雌激素的物品,則會對生殖健康造成較大危害。
如部分男性護膚時隨意使用女性化妝品。這些專門為女性研製的化妝品中,有些含有一定的雌激素,長期使用會對男性生殖健康產生損害,造成性腺功能低下。
5、微量元素
與男性生育相關的微量元素主要包括鋅、硒、銅、鈣和鎂等。鋅是生殖系統內重要的元素,缺鋅會影響青春期男性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徵發育,降低精子的活動能力,削弱機體的免疫功能,使男性容易患前列腺炎、附睪炎等感染性疾病。而硒的缺乏會使體內過氧化物濃度增加,造成對男性生殖系統和睪丸的傷害。因此,男性平時應該多吃含鋅、硒較高的食品,如牛奶、玉米、黑米、黑豆等。
6、溫度
高溫對睪丸會產生損害,但是究竟多高的溫度和在這種溫度下暴露的時間多長,才會對睪丸產生影響,目前在學界仍有爭論。動物實驗中,將雄性動物置於38.5°C下55分鐘後,其生育能力就會下降。在現實生活中,男性應儘量避免在高溫環境中停留過長時間,如洗桑拿浴和用熱水泡澡等。
7、藥物
抗癌、激素類、抗生素等藥物會損害男性性腺功能,造成精子數量和質量下降,或通過影響性腺的內分泌功能,導致性功能障礙。藥物對男性生育能力的影響受到藥物的種類、劑量、療程、患者的年齡等因素影響。一般使用藥物的劑量越大、療程越長、患者的年齡越小,對生育功能的損害越嚴重,恢復生育功能所需要的時間也越長。
目前,社會上性保健品氾濫,有些含有性激素或類似成分,可能會影響睪丸的正常生精功能,未婚未育者在選擇時應格外小心。
8、噪音
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城市噪音對健康的影響更突出了。噪音屬於環境汙染的一種。近年來,一些專家提出了"環境激素"理論,指出環境中存在著能夠像激素一樣影響人體內分泌功能的化學物質,噪音就是其中一種。它會使人體內分泌紊亂,導致精液和精子異常。長時間的噪音汙染可以引起男性不育;對女性而言,則會導致流產和胎兒畸形。
9、輻射
輻射對人體的健康已確定有明確的影響。大劑量的輻射可引起睪丸組織結構的改變,增加精子的畸形率,降低精子數量、精子密度等重要指標。但是,小劑量的輻射是否會引起不育,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研究成果。我們日常使用的電子裝置,如手機、電腦等是否會引起不育,學界存在很大的爭議。因此,男性平時應儘量減少與輻射源的接觸,但也不必過度緊張。
10、毒品
吸食毒品的人在我國為數不少,有些毒品,如大麻、可卡因等對精液質量有影響。大麻可使血液中雄激素水平降低、精子密度下降,導致男性乳腺發育;可卡因會使精子密度下降。
精子質量關係著人類生存繁衍的重大問題。對於以上這些因素,我們一方面要採取高度警惕,及時加以注意和避免;另一方面,也要呼籲全社會所有力量來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