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婦科 副主任醫師 王曉紅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是血管外科常見疾病。隨著DVT和肺栓塞(PE)發病率的增加,其危害被各科醫師重視,但國內對DVT、PE的預防、重視程度和治療策略遠不如西方國家。

  一、發病率的不斷增加

  美國:DVT發病率僅次於冠心病和高血壓居第三位,過去人們認為亞洲人DVT、PE發病率低,但統計情況並非如此。

  西方DVT高危人群接受預防性治療比例為17%,亞洲國家僅為6%。

  北大附一院2003年2~4月選擇大手術病人233例,術後3~10天超聲檢查DVT檢出率為47.64%,近端DVT為1.29%,大型手術是指全身麻醉手術時間超過30min者,其中骨科率因為低分子肝素鈉的使用反而較少。

  美國孕產婦死亡中17%是由於靜脈血栓栓塞所致(1988年)

  二、DVT危險因素

  (一)德國病理學家Virchow,於1856年在記述“血栓與栓塞症”中提出靜脈血栓三大危險因素:

  1、血流緩慢:久病臥床、久坐、肢體固定

  2、血管內皮損傷

  (1)直接損傷:血管內膜下層及膠原裸露,包括裂傷和挫傷(拉鉤應注意)

  (2)創傷造成靜脈內皮及功能損害,包括:

  化學性損傷:藥物,如下肢輸液(有人建議術中輸液不易穿刺左足,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可能性高於右下肢,而右下肢深靜脈血栓脫落造成肺栓塞的可能性高於左側)

  感染性損傷:病原體直接粘附損害血管內皮,釋放的毒素和機體的代謝產物引起內皮損傷,如(子宮內膜炎可以引起子宮靜脈血栓)

  3、血液的高凝狀態:吸菸、肥胖、妊娠、產後、術後、創傷等使血小板粘聚力增強,纖溶活性下降;止血藥物的應用;口服避孕藥、激素替代治療(HRT)、惡性腫瘤組織裂解物(為高凝物質)、心臟病等。

  (二)臨床上,DVT和PE主要見於產後、盆腔術後、骨科術後、神經外科手術後、外傷、晚期癌腫、昏迷和長期臥床患者

  三、圍手術期與DVT

  (一)術前:常有禁食禁飲、灌腸,補液不足常導致病人脫水、血容量不足和血液濃縮,從而引起血液的高凝狀態。合併糖尿病、高血壓

  (二)術中:

  1、麻醉導致周圍血管擴張、肌肉麻痺(泵血功能減退),靜脈迴流少,血液淤滯。

  2、臥床、下肢捆綁制動,至下肢靜脈血流緩慢淤滯、細胞代謝障礙。

  3、術中拉鉤壓迫、器械損傷導致盆腔內髂血管內膜損傷。術中誤傷靜脈,或靜脈管壁和內膜損傷啟用凝血機制。

  4、術中血壓波動、低血壓時間過場使血流滯緩。

  5、術中組織損傷和炎症釋放的細胞因子損傷內皮細胞。

  6、大中型手術尤其淋巴清掃

  (三)術後:

  1、 繼續禁食禁飲,致血容量不足。

  2、術後臥床(懼怕疼痛、尿管的保留)。

  3、止血藥物的應用。

  4、其他:雌激素的使用、抗腫瘤化療藥物、“坐月子”、大劑量雌激素回奶(有人報道產後DVT,75%發生於大劑量雌激素回奶時)、口服避孕藥

  5、術後化療。

  (四)對於婦產科:

  膀胱截石位對下肢的壓迫;孕期盆腔血管高度擴張、血流緩慢;增大子宮壓迫下腔靜脈;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等合併症。

  四、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分級

  低危:

  小手術

  沒有其他危險因素

  中危

  年齡大於40歲以及大手術

  年齡小於40歲合併其他危險因素和大手術

  高危

  年齡大於60歲以及大手術

  腫瘤

  深靜脈血栓形成史或肺栓塞史

  血栓形成傾向

  極高危

  年齡大於60歲合併腫瘤或有靜脈血栓形成史

  *****危險因素:肥胖、靜脈曲張、深靜脈血栓形成或肺栓塞病史、目前口服雌激素、他莫昔芬、避孕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