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 陳春美

  椎管內腫瘤臨床分期和節段性定位診斷

  1、椎管內腫瘤臨床分期

  臨床表現由於腫瘤進行性壓迫而損害脊髓和神經根,其臨床表現可分為三期:

  ①刺激期,此期腫瘤較小,主要表現為相應結構的刺激症狀,此期最常見症狀是神經根痛,沿根性分佈區擴充套件,在肢體呈線狀分佈.,在軀幹呈帶狀分佈,隨著牽張或壓迫的加重,疼痛可逐漸加劇。當咳嗽、用力、屏氣、大便時加重。疼痛的區域固定,部分病人可出現“夜間疼痛”或“平臥痛”,此為椎管內腫瘤特徵性表現之一。

  ②脊髓部分受壓期,隨著腫瘤生長,體積增大,脊髓受到擠壓而逐漸出現脊髓傳導束受壓的症狀。典型體徵為脊髓半切綜合徵((Brown-Sequard's syndrome)表現為病變節段以下,同側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及觸覺深感覺的減退,對側病變平面2-3個節段以下的痛溫覺喪失。腰髓以下一側病變不引起這一綜合徵。

  ③脊髓癱瘓期,脊髓半切綜合徵或不完全性癱瘓逐漸加重,最終至完全性癱瘓。在腫瘤平面以下深淺感覺喪失,肢體完全癱瘓,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如括約肌功能障礙,並可出現面板營養不良徵象。

  2、椎管內腫瘤節段性定位診斷

  (1) 頸髓:表現為頸枕部放射性疼痛,強迫頭位,頸項強直,四肢痙攣性癱瘓,病變節段以下軀體感覺障礙,膈神經受到刺激而引起呢逆、嘔吐,膈神經受損則出現呼吸困難,呼吸肌麻痺。頸膨大病變可出現頸肩痛、手肌萎縮、脊髓半切徵等。

  (2) 胸髓:根性症狀表現為肋間神經痛,腹背部疼痛,有時伴有帶狀疤疹,部分病人表現似急腹症。感覺障礙平面位於T1以下,腹股溝以上,雙下肢呈痙攣性癱瘓,鍵反射亢進,腹壁反射減退或消失。

  (3) 腰骶髓:腰上段(L1~3):髓關節屈曲及股內收動作不能,膝、躁、足趾為痙攣性癱瘓。根痛分佈範圍為腹股溝、臀外部、會陰或大腿內側。下肢錐體束徵陽性,膝反射亢進,提辜反射消失。腰下段(L4-5 S1-S2):根性疼痛分佈於大腿前外側或小腿外側,感覺障礙限於下肢。膝躁關節運動障礙。股二頭肌反射和提肇反射正常。膝反射及跺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或儲留。

  (4) 圓錐部((S3-S5):會陰部及肛門區面板呈馬鞍狀感覺減退或消失,稱鞍區感覺障礙。常有膀朧直腸功能障礙,性功能減退或消失。若腫瘤壓迫鄰近的馬尾神經,可出現根性疼痛和下肢某部位的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及感覺障礙。

  (5) 馬尾:常有馬尾綜合徵表現,疼痛為最常見的早期症狀。表現為腰骸部疼痛或坐骨神經痛,膝、躁反射消失,鞍區感覺減退,早期為單側性,隨後表現為雙側。肛門反射消失。可有下肢的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括約肌功能障礙出現較晚,足底可有營養性潰瘍。

  常見腫瘤型別

  1、髓外硬膜下腫瘤

  髓外硬膜下腫瘤佔椎管內腫瘤60% ,絕大部分為良性,以神經鞘瘤、神經纖維瘤和脊膜瘤最常見。多見於20―60歲,典型症狀為神經根性疼痛,以後出現肢體麻木、酸脹感或感覺減退。

  (1)神經鞘瘤屬於良性腫瘤,發病率佔椎管內腫瘤的首位。30~50歲為好發年齡。多起源於脊神經後根,部分腫瘤經椎間孔發展到椎管外成為啞鈴形。病理:腫瘤呈圓形,卵圓形或分葉狀,常單發,少數可多發,常累及神經後根,故90%的神經鞘瘤位於椎管後外側,腫瘤直徑通常僅幾釐米,有時較大易發生囊變,甚至出血。由於腫瘤生長緩慢,脊髓長期受壓,常有明顯壓跡,甚至呈扁條狀,伴有水腫軟化等。治療首選手術,多能完整切除,極少復發,預後良好。

  (2)脊膜瘤發病率為椎管內腫瘤的第二位,佔所有椎管內腫瘤的25%。主要起源於蛛網膜細胞,幾乎均為良性,是手術切除效果最好的椎管內腫瘤。女性多見,40-60歲為好發年齡,好發胸段(80%),其次頸段、腰段,骶部罕見。區域性與硬脊膜粘連。病理:脊膜瘤起源於蛛網膜細胞,80%以上發生在胸段,頸段少見,腰1以下罕見,通常位於椎管後外側。腫瘤呈圓形或卵圓形,無蒂呈寬基底狀,以單發為主,直徑在2-3.5cm,呈實質性。治療首選手術,手術治療時應注意處理受累硬脊膜,否則有復發可能。

  (3)脂肪瘤 多發生於40歲以下,主要表現為脊髓壓迫症狀、疼痛出現較少且多無放射痛。

  2、髓內腫瘤

  (1)室管膜瘤是最常見的髓內腫瘤(60%),絕大多數緩慢生長的良性髓內腫瘤,僅少數發生惡變 。多見於兒童和青年。腫瘤表面有薄層假性包膜,與正常脊髓組織形成分界。手術治療是唯一有效方法,手術時機及適應徵尚不統一,通常以中度神經功能障礙為指徵。

  (2)星形細胞瘤也是常見的髓內腫瘤,約佔所有髓內腫瘤的30-40%。為兒童最常見的髓內腫瘤,10―25歲好發。多為低度惡性,預後較好。多見於胸段脊髓。MRI掃描可見區域性脊髓增粗,間有異常訊號,部分病變可被強化。病理:腫瘤起於脊髓星形細胞,呈膨脹性或浸潤性生長,與正常脊髓無明顯分解,腫瘤可發生囊變形成空洞(佔38%),空洞可向上延伸至延髓。脊髓星形細胞瘤惡性程度低於腦內,76%為Ⅰ-Ⅱ級,但其惡性程度與腫瘤範圍不成比例。腫瘤呈浸潤性生長,與正常組織之間缺少明確分解,手術切除易造成併發症,故需在顯微鏡下小心切除或選擇活檢加椎板減壓術。

  3、硬膜外腫瘤

  髓外硬膜外腫瘤佔椎管內腫瘤的25%,絕大多數為惡性腫瘤,如轉移瘤和淋巴細胞瘤,其它還有肉瘤、脂肪瘤、血管瘤、骨瘤、軟骨瘤、神經鞘瘤和脊索瘤等等。治療上需手術並依據病理性質予放療。

  (1)轉移瘤 多見於老年人,疼痛是最常見的首發症狀,很快出現嚴重的脊髓壓迫症。以胸椎最為常見,其次為腰椎、頸椎,骶椎少見。原發瘤以乳腺、肺癌、前列腺癌多見,其次淋巴瘤、腎癌、黑色素瘤等。轉移途徑有:

  1、經動脈播散;

  2、經椎靜脈播散;

  3 、經淋巴系統播散;

  4、經蛛網膜下腔播散;

  5、鄰近病灶直接侵入椎管。血行轉移者多位於影膜外腔之側後方,可影響椎體及附件, 但椎間盤不受侵犯.

  (2)淋巴瘤 多見於男性,發病年齡不一致。常累及胸腰椎,主要表現為脊髓和神經根受壓症狀,以區域性疼痛最為多見,逐漸出現下肢運動、感覺障礙和括約肌功能紊亂。惡性淋巴瘤可經淋巴系統侵犯椎管內結構,但較少累及椎體。淋巴瘤的診斷往往需要結合臨床、實驗室檢查進行綜合判斷。

  4、先天性腫瘤

  包括上皮樣囊腫、皮樣囊腫、畸胎瘤等。上皮樣囊腫和皮樣囊腫均起源於椎管內異位的發育成面板的胚層。上皮樣囊腫壁呈半透明狀,為復層鱗狀上皮組織,內容物為脫落的角化上皮,富含膽固醇結晶。皮樣囊腫的囊壁較厚,在復層鱗狀上皮基底有較多的纖維組織及真皮層,內含面板附屬結構如汗腺、皮脂腺及毛囊,內容物中常有毛髮。畸胎瘤較少見,含有起源於三個胚葉的組織。手術治療是唯一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法,根據腫瘤的部位和性狀可行囊內容物清除、瘤壁部分或全部切除。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