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麻醉科 主任醫師 姚軍

  邰女士今年40歲了,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文祕工作,由於工作性質,經常長時間伏案工。10年前開始出現頭痛,起初表現為右側頭痛,時輕時重,當時沒太在意,後來頭痛越來越重,而且有時頭部呈搏動性頭痛,尤其在伏案工作後頭痛加重,同時還伴有頸部僵硬,肩胛部酸脹不適感,在最近3年內頭痛更加嚴重,懷疑自己患上了偏頭痛,她知道偏頭痛非常難治,會伴隨終生,到過多家大醫院,多次行頭顱CT檢查,均未發現任何異常,多家醫院診斷為神經血管性頭痛、偏頭痛等,服用了大量的止痛藥,頭痛也沒有得到控制,而且近半年尤其嚴重,並且在右側頭皮相繼出現多個紅色斑疹,該處最為疼痛,皮疹逐漸潰爛形成潰瘍,癒合後仍然疼痛。病人由於頭痛得不到緩解,出現焦慮、煩躁、失眠、體重減輕等。一次偶然的機會,患者通過朋友得知河北大學附屬醫院有個疼痛科,她就抱著試試看的的態度來到疼痛門診,門診醫生姚軍主任仔細看過病人,認為她的頭痛和頸椎有關,是一種頸源性頭痛,建議行頸椎核磁檢查。時間不長檢查結果出來了,顯示頸椎3-4間隙和頸椎6-7間隙椎間盤突出,尤以頸椎3-4椎間盤突出最為明顯,頸椎多間隙椎間盤退變。結合病人的臨床症狀和核磁檢查結果,姚主任確診病人患的是頸椎源頭痛。病人接受了住院疼痛介入治療,終於使多年的頭痛得到治癒,頸肩部僵硬酸脹不適也隨之消失。

  像邰女士這樣的病人非常普遍,由於人們對這種疾病認識比較少,才出現病人頭痛醫生頭痛的現象,隨著疼痛發病機制的研究深入,1983年美國醫生Sjaastad首次提出頸源性頭痛的概念。但這一概念還沒有普遍被臨床醫生所認識。這類病人絕大部分仍被診斷為神經血管性頭痛、偏頭痛、緊張性頭痛、枕神經痛等,其治療方法也有很侷限,治療效果仍沒有明顯改善。

  頸源性頭痛病源在頸椎,症狀表現在頭部,根據頭部的神經支配和頸椎神經的關係,不難理解頸源性頭痛的解剖學基礎。其發病機制多是由於高位頸椎間盤突出、膨出、退變造成椎間盤物質滲出和突出對頸椎神經的直接壓迫所致。其形成的原因包括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頸椎外傷,隨著年齡的增長椎間盤出現退變等等。這些因素可以導致椎體不穩,,椎間關節紊亂等,久而久之會造成小關節囊增生、椎間盤退變、纖維環鬆弛、盤內物質滲出,椎間盤膨出、突出等,盤內物質滲入椎管內可造成對椎管內的神經直接刺激,加之椎間盤突出或膨出壓迫和刺激椎管內的神經根,造成受刺激的神經所支配的區域頑固性疼痛、麻木等。如累及運動神經還會出現肌力下降,肌肉萎縮等。而頭部的感覺多是由高位頸神經支配,

  頸源性頭痛的概念的提出,為這一類頭痛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河北大學附屬醫院姚軍主任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在國內率先實施頸源性頭痛的介入治療,使這類頑疾得到了較好的治療,大大提高治癒率。對於一般症狀比較輕的患者,可以在門診行頸椎旁神經根注射治療,對頸神經根注射治療效果不明顯的患者需住院行疼痛介入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