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靜脈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靜脈腔內不正常的凝結,阻塞靜脈管腔,導致靜脈迴流障礙的一種疾病。
(一)疾病特點:
1、本病可有誘因,尤其是長期臥床病人、肢體創傷、大手術後病人(常見的有腹盆部手術、關節置換術、脊椎手術)、血液高凝狀態(長期口服避孕藥、惡性腫瘤、腎病綜合徵、妊娠期)、患肢有靜脈穿刺、靜脈置管或輸刺激性藥物者。髂靜脈壓迫綜合症(cockette綜合症)。
2、主要表現為一側肢體突然疼痛、腫脹、淺靜脈擴張,尤以左側多見,有時可伴有全身症狀,如發熱、脈快、WBC升高。病情嚴重者,患肢高度腫脹,疼痛,並可出現股青腫,即廣泛深靜脈血栓形成導致動脈強烈痙攣,臨床上表現為在肢體腫脹的基礎上出現患肢劇烈疼痛,皮溫下降,面板呈暗紫色,患肢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全身反應明顯,甚至可出現休克及肢體靜脈性壞疽而需截肢。
3、如血栓脫落,可形成肺栓塞,出現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咯血,嚴重時發生紫紺、休克、甚至猝死。此為本病的嚴重併發症,需高度重視積極預防。
4、後期血栓機化,常遺留靜脈功能不全,出現淺靜脈曲張、色素沉著、潰瘍、腫脹等,稱為深靜脈血栓形成後綜合徵。
5、DVT包括下肢和上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臨床主要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兩個部位血栓形成臨床表現和治療原則基本相同。
(二)分型:
1、周圍型:又稱為小腿肌肉靜脈叢血栓形成。此類患者臨床表現可不明顯,可僅有患肢輕度腫脹,小腿輕度疼痛,Homans徵可呈陽性。(即直腿伸踝試驗:檢查時囑患者下肢伸直,將踝關節背屈時,由於腓腸肌和比目魚肌被動拉長而刺激小腿肌肉內病變的靜脈,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為陽性。)
2、中央型:也稱髂股靜脈血栓形成。患肢腫脹沉重感明顯,也可有患肢輕度疼痛。此型血栓脫落造成肺栓塞的風險較高,需注意預防。
3、混合型:全下肢深靜脈包括小腿肌肉靜脈叢均有血栓形成。如為周圍型發展所致,則前期表現較輕,而後突然腫脹。如為中央型擴充套件所致,則臨床表現與中央型不易鑑別。
(三)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早期診斷及重要性:
靜脈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可以沖洗掉,但是一旦結成凝塊就無法溶解。這個比喻雖然不甚恰當,但是靜脈血栓在形成數十小時之後就開始部分機化卻是事實。機化的靜脈血栓就很難用溶栓的方法去解決。手術取栓也很不適合,由於機化的血栓緊粘在靜脈管壁上,強行取栓會導致靜脈壁損傷造成更大範圍的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診斷非常重要。
(四)如何早期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
雖然早期深靜脈血栓形成沒有明顯的症狀,但是對於有經驗的醫生來說,還是可以通過仔細的體檢發現一些蛛絲馬跡的。比如,擠壓小腿肚子時深部出現疼痛往往提示小腿靜脈血栓形成(醫學上稱為Homan徵)。這是因為靜脈血栓形成時周圍組織無菌性炎症的緣故,同樣道理,大腿根部壓痛往往提示股靜脈血栓形成。當然,一旦有懷疑深靜脈血栓,就儘早檢測血液D2聚體。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直接觀察靜脈直徑及腔內情況,可瞭解血栓的大小及其所在部位,以明確診斷。這樣,大部分的深靜脈血栓病例就可以得到早期診斷。
(五)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治療方式及適應症:
1、臥床休息和抬高患肢:臥床休息1~2周,避免活動和用力排便,避免擠壓按摩血栓形成部位,以免引起血栓脫落。患肢抬高使下肢高於心臟平面,可改善靜脈迴流,減輕水腫和疼痛。開始下床活動時,需穿彈力襪或用彈力繃帶。
2、抗凝治療:抗凝治療是通過藥物降低或消除血液的凝固性來治療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的一種重要方法。它並不能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但可以通過延長凝血時間來預防血栓的滋長、繁衍和再發,有利於血栓的自體溶解,促使血栓形成靜脈較迅速地再管化。它是目前公認的治療DvT和防治肺動脈栓塞(PE)的方法,臨床多選擇低分子肝素和華法林。
低分子肝素(常用的為速碧林或克賽)治療期間無需常規監測凝血。療程一般為7-10天,也可長至一個月以上。
3、溶栓治療:
常用的外周靜脈給藥方式到達區域性血栓的量有限,而且全身出血併發症的發生機率會增高。我科採用通過患肢遠端淺靜脈給藥,如患側足背靜脈,使藥物直接達到血栓部位,增加區域性的藥物濃度,溶栓效果要優於外周靜脈給藥方式。近年我科採用介入微創技術,經小隱靜脈置管溶栓和通過對側股靜脈插管溶栓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介入微創技術將溶栓導管經小隱靜脈順行插入病變血管,或經對側股靜脈穿刺插管置入病變血管溶栓,增加了溶栓藥物與血栓的接觸面積,縮短了溶栓藥物到達血栓部位的時間,從而大大提高了病變部位區域性的溶栓藥物濃度,使高濃度溶栓藥物在最短時間內達到最佳的溶栓效果,並降低了全身出血併發症的發生,不損傷靜脈瓣膜,最大限度地保全了深靜脈瓣膜的正常功能。此方法最大的優點是微創,順血流方向不損傷靜脈瓣膜。
為防止血栓脫落導致肺栓塞的發生,導管溶栓前需常規放置下腔靜脈濾器。術後配合穿彈力襪、抗凝、驅聚等治療。
4、支架復通成形術:
左髂靜脈受壓綜合徵(cockette綜合症)目前已成為血管外科的常見病,目前有許多學者在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過程中發現多數患者髂靜脈狹窄大於60%或閉塞,所以認為髂靜脈病變在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我利用介入技術,可進行靜脈造影明確診斷,可將一根很細的導絲於左髂靜脈狹窄部位打出一個小的通道,並進行擴張,然後用支架把它撐開。髂靜脈支架置入對於髂靜脈狹窄或閉塞的治療來說是一種安全有效並能保持長期通暢的方法,術後效果是不錯的。也可以用介入技術將導絲把血栓打出一個小的通道,然後用支架把它撐開。打通血栓後慢慢把支架放開,支架膨脹後就會擠壓血栓,從而消除了堵塞,恢復血流。緩解由於血栓阻塞靜脈,靜脈血液迴流障礙,肢體出現的腫脹、疼痛、活動受限。
5、靜脈血栓取除術:
其適應症為:中央型血栓,急性血栓形成病程小於7天,全身一般狀況好,預期壽命大於一年,排除禁忌症。尤其是溶栓無效,發生股青腫者應積極取栓。可切開靜脈壁直接取栓,現多用Fogarty帶囊導管取栓,手術簡便。如在取栓前能放置下腔靜脈濾器,則能減少發生肺栓塞的危險。
6、下腔靜脈濾器置入:
下肢深靜脈血栓為臨床常見病,血栓脫落可產生肺動脈栓塞(PE),大的血栓脫落可導致肺動脈主要分支阻塞而危及生命。植入下腔靜脈濾器把可能脫落的血栓用濾器阻止在下腔靜脈內,可有效地預防肺動脈栓塞這個嚴重的併發症。已被證明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預防措施。近20年來下腔靜脈濾器在國內外得到了普遍應用,美國每年植入濾器約(3~4)萬個。
目前普遍認同的下腔靜脈濾器植入的手術指徵為:
①DVT形成或PE抗凝治療有禁忌者;
②儘管施以足量抗凝藥仍然出現PE再發者;
③DVT形成或PE抗凝治療過程中因出血併發症需終止抗凝者;
④其他的下腔靜脈阻斷手術失敗,PE再發者;
⑤髂、股靜脈或下腔靜脈記憶體在大量血栓者;
⑥下肢DVT伴有PE的高危人群。預防性使用下腔靜脈濾器的比例逐年增高,主要用在嚴重肢體創傷、妊娠並DVT或PE、下肢DVT形成病人在外科取栓或介入溶栓治療前。
濾器有臨時濾器和永久濾器之分,非永久濾器放置時間依據各型濾器而不同,可以達到3―6周,最長達12周,對於存在進行性或永久性血栓形成風險的患者,具有長期或永久性抗凝治療禁忌症的患者是永久濾器的指徵。
腔靜脈濾器置入術操作簡單,療效確切,併發症少,創傷小,是運用介入微創技術,局麻下於腹股溝穿刺,用細導絲將濾器置入,無痛苦,術後只留針眼痕跡。我科已熟練掌握濾器置入及臨時濾器回收技術。已有效的為近百名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避免了發生致命肺動脈栓塞(PE)風險。這一技術的應用,為我科介入碎栓、藥物溶栓、支架復通成形術提供了強有力地支援。使深靜脈血栓得到更加有效的理想治療。
(六)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後綜合症的治療:
到後期,靜脈內血栓機化、再通,病變靜脈呈縮窄、擴張、迂曲狀,靜脈瓣膜被破壞,深靜脈血液向淺靜脈倒流,使下肢淺靜脈淤血,靜脈壓升高,組織缺氧,最終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後綜合症(Deep
Vein Thrombosis Syndrom,PTS),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反覆下肢腫脹、靜脈曲張、面板色素沉著、溼疹樣皮炎、繼發感染和下肢慢性靜脈性潰瘍。臨床上治療困難,有的患肢長期處於病廢狀態,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治療臨床上主要有:
壓力治療。壓力治療效果要優於藥物治療。下肢深靜脈壓力梯度變化是從上至下逐步增加的,而壓力治療就是通過消除這種壓力而達到治療目的。
常用的壓力治療方法分為:
(1)間歇性充氣泵壓迫治療;
(2)帶壓力梯度的彈力襪。間歇性充氣泵壓迫治療的效果要優於彈力襪;
(3)藥物治療。嚴格意義來講,醫學上還沒有治療深靜脈血栓後遺症的有效藥物。但是,在採用壓力治療的同時,輔助用些藥,可以增加治療的效果。一般臨床採用的藥物有:愛脈朗、消脫止、邁之靈、中醫中藥等。其中以愛脈朗效果最好,服用最方便,價格最為便宜,為國際臨床指南推薦用藥。但是,單純用藥物的治療效果並不好,一定要配合壓力治療。
我科近年制定的治療方案具有快速減輕水腫,預防下肢潰瘍,加快深靜脈血栓再通的優點。
具體方案如下:
(1)每天間歇性充氣泵壓迫治療兩次,每次15分鐘以上;
(2)氣泵壓迫治療後穿戴壓力中級以上的彈力襪;
(3)口服愛脈朗一天一次,每次兩片;
(4)有急性血栓形成的病人需要使用肝素和華髮令,行抗凝治療。每6個月複查深靜脈B超瞭解再通情況,一年後複查髂靜脈CT。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