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血管內科 主治醫師 王正斌

  先天性心臟病簡稱先心病,指得是出生時就已經存在的心臟結構或功能的異常,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見的一類。畸形較輕者無症狀,常因患肺炎或其他疾病到醫院就診時發現,重者可有活動後呼吸困難、紫紺、暈厥等,年長兒可有生長髮育遲緩。有些特別複雜、重症、紫紺型先心病患兒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即死亡。長期以來,廣大人民群眾對先心病知之甚少,產生了不少誤解,其實,隨著醫學的發展,先心病並非不治之症,對於許多先心病患者,不開刀也能治癒。本文將簡要介紹先心病在我國的發病情況、病因及介入治療。

  目前國內外還沒有大規模的準確的先心病的流行病學資料,但總體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據估計,美國約有90萬成人先心病患者,我國數量更多,全國每年新生兒中患先心病者約為15萬,成人先心病患者可能達400萬之多。給許多家庭帶來了苦惱和不幸。因此應開展科普知識的宣傳和教育,以減少先心病的發病率提高治癒率。一般認為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發生是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懷孕的2―3個月內,是胎兒心血管發育、演變最活躍的時期,如果孕婦在此期間受到病毒(如風疹病毒、柯薩奇病毒等)感染,可明顯增加胎兒發生心血管畸形的風險----比一般人群高14倍。早產兒、出生體重在2500克以下的易患先心病。在我國青海、西藏等高原地區,動脈導管未閉和房間隔缺損較平原地區多。遺傳因素(基因異常)也是先心病的重要病因。另外,高齡孕婦(35歲以上)、近親婚配、孕婦吸菸、丈夫吸菸、飲酒、孕期服用某些藥物、孕婦患糖尿病、狼瘡、孕期接觸放射線等均可導致胎兒心血管畸形。

  先天性心臟病治療方法有兩種:手術治療與介入治療。過去心外科開胸手術治療為主要治療方式,但隨著心導管檢查技術及介入器械的發展,介入治療為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治療方法,主要適用於動脈導管未閉、房間隔缺損及肌部和膜周部室間隔缺損等先心病患者。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外科開胸手術治療適用範圍較廣,能根治各種簡單、複雜先天性心臟病,但有創傷大,術後恢復時間較長,少數病人可能出現心律失常、胸腔、心腔積液等併發症,還會留下手術疤痕影響美觀。而介入治療無創傷,術後恢復快,住院時間短、花費低,無手術疤痕。

  治療時醫生穿刺病人血管(一般採用大腿根部血管―股靜脈),通過特製的鞘管,在數字減影機的引導下,將大小合適的封堵器送到病變部位封堵缺損或未閉合的動脈導管,可達到治癒目的。通過近些年來大量臨床實踐證實,先心病介入封堵具有創傷小、無手術疤痕、手術時間短(約1小時)、術後恢復快(第二天即可下床)、住院週期短(約1周)、不需特殊麻醉及體外迴圈、併發症少等優點。只有當病人年齡小、不能配合手術者才需要全身麻醉。因此,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介入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