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乳腺癌患者沒必要切掉乳房
河南報業網-大河報
今年在瑞士舉行的一次乳腺病全球學術大會上,當一名中國醫生問“乳腺癌根治術和保乳術遠期療效有多大差異”時,外國專家吃驚地反問:“你們還在做根治術?”為什麼外國專家會如此吃驚?只因――保乳術和根治術遠期療效並無差異鄭州大學一附院乳腺外科李孟圈
寫下這個標題需要勇氣。因為國內絕大多數乳腺癌患者選擇了根治術,即切掉乳房。這僅是世界上19世紀末的認識水平。
據河南省腫瘤醫院乳腺科崔樹德主任介紹,那時候醫學家認為,癌細胞先是區域性浸潤,然後沿淋巴結轉移,再經血液散播。也就是說,在一定時間內,乳腺癌是一種區域性疾病,只要將腫瘤及區域淋巴結完整切除,就有可能治癒。20世紀50年代又出現了超根治術,人們希望通過切除儘可能多的組織,以達到治癒腫瘤的目的。
然而,儘量擴大切除範圍,將腫瘤一網打盡的想法破滅了。
目前,醫學家認識到,乳腺癌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手術切除範圍的大小不影響患者生存率。換句話說,患者保留乳腺,僅切除區域性腫瘤,再配合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等,其遠期療效和根治術並無差異。
崔樹德主任拿出歐美國家隨訪20年、涉及數千人的調查資料證明了這一點:保乳組10年生存率為46%,而根治組為47%。另一個大型調查則顯示保乳和根治人群生存率完全一致。
”切除越乾淨越好”阻止了保乳術開展
歐美國家50%以上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了保乳術,新加坡則高達70%~80%,崔樹德主任說:“國內僅有6%的患者接受了保乳術,我們醫院大概如此。”而鄭大一附院乳腺外科李孟圈主任的回答更令人吃驚:“我做過4000例乳腺癌手術,其中保乳術不到10例。”
為什麼保乳術難以推廣?崔樹德、李孟圈兩位乳腺科專家認為,人們的認識問題是首要因素。國外女性保乳願望強烈,甚至要乳房不要命。國內患者及家屬則對術後生活質量要求不高,“保命要緊”,要求儘可能地“切除乾淨”。
另外,不論是保乳還是根治,都有一定的複發率。保乳術患者一旦復發,患者可能認為是腫瘤沒切乾淨所致。醫生坦言,正是怕因此而惹上醫療糾紛,才阻止了保乳術的應用。
作為國內一項“新興”的手術方式,保乳術只能在一小部分大醫院開展。這也是保乳術未能普及的重要原因。
就診較晚也是醫生抱怨不能開展保乳術的重要原因。某醫院的護士長乳腺癌長到10釐米才去就診,對醫學知識不甚瞭解的普通女性可想而知。李靖若說,好不容易“碰”上一個可以保乳的患者,人家還不同意做。
崔樹德主任說,如果醫生、患者的觀念得到提高,“接受保乳術者將從目前的6%上升到60%”。
腫瘤5釐米以下有望保乳
哪些乳腺癌患者能做保乳術呢?李孟圈主任說,腫瘤在1釐米以下、離乳頭較遠,可做保乳術。崔樹德認為,保乳術的適應證為:腫瘤3釐米以下,離乳頭3釐米以上,乳房足夠大。3~5釐米的腫瘤在術前應進行新輔助化療,待腫瘤縮小後,也可做保乳術。
以往,早期乳腺癌患者不僅要切除乳房,還要做腋窩淋巴結清掃手術。人們認為,淋巴結是癌細胞擴散的“中轉站”,清掃掉它,有助於防止癌細胞向遠處轉移。
後來醫學家發現,在許多腫瘤中,均存在逐站式轉移的規律。前哨淋巴結是指腫瘤淋巴引流的第一個淋巴結,能反映整個腋窩淋巴結的狀況。如果前哨淋巴結活檢表明沒有轉移,也就無法向遠處轉移,可不必進行創傷較大的腋窩淋巴結清掃,從而避免了由清掃引起的一系列併發症:如淋巴漏、上肢活動障礙、神經損傷等。
崔樹德主任認為,前哨淋巴結活檢術是進行保乳術的前提。他舉例道,一名退休醫生經前哨淋巴結活檢呈陰性,可以保乳並不需做腋窩淋巴結清掃。可患者只同意保乳,最終還是做了腋窩淋巴結清掃。
根治術兩宗”罪”影響功能損傷美感
根治術對患者術後的不良影響是多方面的,李孟圈主任說,根治術切除了胸大肌、胸小肌,患者的手臂功能將喪失40%~50%。如果術前能搬起100斤的東西,術後只能搬50斤。
很多接受根治術的女性術後後悔了。畢竟,乳房是女性體形美的重要部分。採訪中,崔樹德主任開啟幾幅幻燈片讓記者觀看,保乳術對女性的體形幾乎沒有什麼“傷害”,而根治術患者平坦的胸部讓人觸目驚心。女性美的缺失,對夫妻感情是個不小的打擊,也給部分患者的社交帶來了一定影響。
崔樹德主任說,幸運的是,乳房再造可以彌補這些女性的缺憾。
記者劉坤 責任編輯:任遠飛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