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血管內科 主任醫師 王振濤

  1、什麼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是指供給心臟營養物資的血管DD冠狀動脈發生嚴重的粥樣硬化或痙攣,使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死的一種心臟病,亦稱缺血性心臟病。

  本病多發生在40歲以後,男性多於女性,腦力勞動者多於體力勞動者,城市多於農村,平均患病率約為6.49%,而且患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升高,是老年人最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冠心病在我國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並且患病年齡趨於年輕化。因此,21世紀我國面臨心血管疾病的挑戰,能否扼制危害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關鍵在於預防。

  2、如何早期發現冠心病

  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疾病的療效、預後都具有重要意義,冠心病也不例外。如果出現下列情況,要及時就醫,儘早發現冠心病,以免延誤病情。

  1、勞累或精神緊張時出現胸骨後或心前區悶痛,或緊縮樣疼痛,並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續3-5分鐘,休息後自行緩解者。

  2、體力活動時出現胸悶、心悸、氣短,休息時自行緩解者。

  3、出現與運動有關的頭痛、牙痛、腿痛。

  4、飽餐、寒冷或看驚險片時出現胸痛、心悸者。

  5、夜晚睡眠枕頭低時,感到胸悶憋氣,需要高枕臥位方感舒適者;熟睡或白天平臥時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緩解者。

  6、性生活用力或用力排便時出現心慌、胸悶、氣急或胸痛不適者。

  7、聽到周圍的鑼鼓聲或其他噪聲便引起心慌、胸悶者。

  8、反覆出現脈搏不齊,不明原因心跳過速或過緩者。

  3、點滴線索追蹤冠心病

  冬春天氣寒冷,冠心病複發率高,其致命性併發病――心肌梗死尤易發作。當出現以下這些部位疼痛時,應提高警惕,及時就醫,以防意外。

  頭痛
  臨床醫生髮現部分冠心病人在心肌梗死發作時,不是傳統的心前區疼痛,而是以頭痛為主。奧妙在於:這些病人心肌梗死後,心臟輸出血量大幅度下降,導致腦的血液迴圈減少,加上血管張力的改變,引起的反射性腦血管收縮,發生暫時性缺血、缺氧而頭痛。

  牙痛

  突然發作,疼痛劇烈,但說不準痛點究竟在哪一個牙齒。檢查時牙齒完好無損,亦無任何發炎徵象,服用一般的止痛藥無效。

  肩痛

  左側的肩、臂及手掌內側的3個手指,出現陣發性放射痛,不受氣候影響,不可誤為關節炎。

  腹痛

  少數冠心病人表現為上腹部脹痛,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排除急性胃腸炎、胃神經宮能症等疾病後,應考慮冠心病。

  腿痛
  一些病人心絞痛發作時無其他症狀,僅為下肢疼痛,可表現為單腿痛,也可表現雙腿痛。凡有冠心病史的中老年人,發生不好用腿部疾病解釋的腿痛時,應想到心肌梗死,及時服藥或就診。

  4、用哪些方法可以確診冠心病?

  冠心病患者,如出現典型的心絞痛或典型的心肌梗死表現,結合病史及醫生的經驗便可初步確診。但在臨床實踐中確有一部分冠心病人症狀不明顯,或表現為無痛性心肌梗死,這就必須藉助相關的檢測手段方能確立診斷。

  目前常用於診斷冠心病的方法有:

  心電圖檢查。

  心電圖負荷試驗。

  超聲心動圖。

  動態心電圖。

  放射性核素檢查。

  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

  5、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冠狀動脈造影

  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是指用穿刺或切開的方法,經右側肱動脈或股動脈選擇性地向左和右冠狀動脈開口插入特製的導管,在X光透視下將導管的尖端放到冠狀動脈開口,然後注入造影劑,從而顯示冠狀動脈走向和病變的一種心血管造影方法。它可清晰分辨冠狀動脈及其分支有否狹窄,狹窄的數量、部位及程度,以及側支迴圈與左心室功能等情況,直接對冠心病做出準確診斷。冠狀動脈成形術(球囊擴張)及冠狀動脈搭橋術,要進行該兩項手術之前必須先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為冠心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準確的資料,為手術適應證的選擇及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因此,國內外學者認為冠脈造影是目前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它不僅能明確顯示冠狀動脈的的病變程度、部位,而且對於判斷病情和預後都極具價值。它還可以進一步對狹窄的冠狀動脈進行擴張治療,達到不開刀、一次性解決狹窄的效果。

  冠狀動脈造影操作過程並不複雜,病人只需接受區域性麻醉,不需開刀,不需縫合,術後只需觀察一天即可出院。隨著裝置器材及操作技術日趨完善,冠狀動脈造影術是一種相對安全而有價值的診斷措施。而且它根據動脈受累數與狹窄程度可分為輕、中、重三類。狹窄程度小於動脈管腔直徑50%者為輕度;50%-80%者為中度;80%-90%者為重度。

  6、冠心病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目前對冠心病的治療有藥物治療、介入性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三種。

  (1)藥物治療:目前較常用的藥有麝香保心丸、冠心蘇合香丸,該類藥芳香溫通,益氣強心。可作為冠心病患者日常防治和急救兩用。該類藥治病、治痛求本,具有保護心臟、改善心血管機能等功能。

  (2)介入性治療:包括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PTCA)、冠狀動脈斑塊旋切術、冠狀動脈斑塊切旋磨術、冠狀動脈斑塊吸術、經皮冠狀動脈鐳射成形術、冠狀動脈內支架術等。目前應用最廣的介入治療是經皮冠狀動脈內成形術(PTCA)及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

  (3)外科手術治療:如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即冠狀脈搭橋術。此外,經臨床驗證,針刺對某些型別的冠心病也有較好的療效。

  7、治療冠心病常用藥物有哪幾類?

  治療冠心病的藥物種類很多,常用的主要有:

  硝酸酯製劑:主要包括硝酸甘油、消心痛、5-硝酸山梨醇酯、戊四硝酯製劑及長效硝酸甘油製劑。

  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常用製劑有普萘洛爾、吲哚洛爾、美託洛爾、阿替洛爾、醋丁洛爾、納多洛爾。

  鈣通道阻滯劑:常用製劑有維拉帕米、硝苯地平、地爾硫卓、尼卡地平、氨氯地平。

  冠狀動脈擴張劑:如雙嘧達莫、胺碘酮、雙吡甲胺。嘌呤製劑(如氨茶鹼或二羥丙基茶鹼)、腺苷類(如三磷酸腺苷、環磷酸腺苷)也常被用作擴張冠狀動脈藥物。

  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林、雙嘧達莫、噻氯匹定。

  調整血脂藥物:如非諾貝特、吉非羅齊、煙酸、普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等。

  溶血栓藥物:如華法令、肝素、尿激酶等。

  中醫中藥:以“活血化瘀”法(丹蔘、紅花、川芎、蒲黃、鬱金等)和“芳香溫通”法(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蘇合香丸、複方丹蔘滴丸等)最為常用。

  8、心絞痛的特點和治療

  (1)部位:心絞痛的典型部位是在胸骨後,疼痛的範圍有拳頭或手掌大小,可波及心前區,亦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內側達無名指和小指。

  (2)性質:呈壓榨樣或緊縮樣疼痛,常伴有焦慮或瀕死的恐懼感。

  (3)誘因:常見誘因是體力活動或情緒激動、飽餐、便祕、寒冷、吸菸、心動過速或過緩、血壓過高或過低、休克等。

  (4)持續時間:常在3-5分鐘內逐漸消失,很少超過15分鐘,如超過15分鐘,應考慮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5)緩解方式:一般在停止原來誘發症狀的活動後即可緩解,舌下含化硝酸甘油也能在3分鐘之內緩解。

  (6)常用治療心絞痛的藥物包括:硝酸甘油、消心痛、魯南欣康、倍他樂克、恬爾心、阿斯匹林、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複方丹蔘滴丸等。

  9、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臨床表現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冠狀動脈的血流中斷,使相應的心肌出現嚴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最終導致心肌的缺血性壞死。心肌梗死的原因,多數是冠狀動脈斑塊或在此基礎上血栓形成,造成血管管腔堵塞所致。

  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臨床症狀:

  1、疼痛
  常在安靜或睡眠時發生,疼痛難妨,持續時間長,口含硝酸甘油片仍不奏效,同時冷汗不止,煩躁不安,有瀕死恐懼之感。15%~30%的病人,疼痛可不在胸前,有的在上腹部,有的在頸部,有的在背部,往往令人作出錯誤判斷。而糖尿病人的急性心肌梗死,卻往往沒有疼痛症狀,一開始即表現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2、血壓下降或休克
  有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發病時血壓下降,發生休克,病人這時往往面色蒼面,面板又溼又涼,脈搏細弱而快,尿量減少,神志模糊,嚴重時會昏迷。

  3、心律紊亂

  75%~95%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起病1~2周之內發生心律紊亂。心律紊亂以室性多見,尤其是室性早搏,並可導致室顫。

  4、心力衰竭

  主要是左心衰竭,常在發病最初幾天之內。

  5、噁心、嘔吐和上腹疼痛。

  6、發熱

  病後1~3天出現,體溫38℃~38.5℃,有時達到39℃。

  20%~80%病人在心肌梗死前有先兆症狀,表現為心絞痛加重。其發作的程度、持續的時間都比以往重,且時間固定,硝酸甘油不能使其緩解。心絞痛時還伴有噁心、嘔吐、冒汗、心律不齊等症狀或血壓波動較大。

  10、急性心肌梗死的促發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大約有二分之一的患者並未發現有任何促發因素,但常見的促發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1)工作勞累、重體力勞動等均可加重心臟負擔,使心肌耗氧量猛增。

  (2)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時可發生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

  (3)飽餐、大量飲酒、進食大量脂肪物質均可誘發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險,尤其多見於老年病人。

  (4)便祕,尤其是老年人,因排便用力屏氣而導致心肌梗死者並非少見。

  (5)大出血、大手術、休克、嚴重心律失常,均可能觸發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血栓形成而導致持續的心肌缺血,促發心肌梗死。

  寒冷刺激。

  11、急性心肌梗死的家庭急救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很多是在下班回家後或睡眠時發病。因此,作為心臟病人的家屬,有必要了解心肌梗死的表現和發病的先兆,以便及時進行初步急救。統計資料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發病早期1小時內,若處理妥當,則會大大降低病死率。

  對病人出現急性心肌梗死,哪怕僅是懷疑時,都應按步驟進行初步急救和處理;

  1、就地平臥,即使倒在地上也不要“好心”的非要搬上床。

  2、立即觀察病人頸動脈或股動脈(在大腿根部皺壁之內側)的搏動。若心臟驟停應立即採取以下方面處理:

  ①給病人口含硝酸甘油片或嗅亞硝酸異戊脂;

  ②設法請急救醫生來診;

  ③若急救醫生來診有困難,或根本不可能請到,要在病人經過安靜休息、無明顯休克表現、脈搏跳動次數和節律均正常時,再設法轉送醫院。途中不要做不必要的搬動;

  ④有條件的(如家裡常備有氧氣袋的)要先給吸氧。

  預防保健篇

  12、冠心病的易患因素

  醫學研究表明,冠心病是由多種因素作用於不同環節所引起的疾病。這些因素即為易患因素或稱危險因素,主要包括:

  年齡:本病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年人,49歲以後進展較快 ,心肌梗死與冠心病猝死的發病率與年齡成正比。近年來,冠心病的發病率有年輕化的趨勢。

  性別:有我國,男女冠心病發病率和死亡率比例為2:1。但女性絕經期以後冠心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有資料表明,60歲以後,女性發病率大於男性。

  職業:腦力勞動者大於體力勞動者,經常有緊迫感的工作較易患病。

  飲食:常進食較高熱量的飲食、較多的動物脂肪、膽固醇者易患本病,同時食量大也易患本病。專家稱,要控制冠心病的發病率,除了控制高脂飲食攝入外,也必須重視控制食量。

  血脂:總膽固醇、甘油三酯、LDL、VLDL增高,而HDL下降,易患本病。

  血壓:血壓升高是冠心病發病獨立危險因素。血壓升高最易引起冠狀動脈的粥樣硬化。冠狀動脈的粥樣硬化病人70%左右有高血壓。高血壓病人患本病是血壓正常者的4倍。

  吸菸:吸菸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吸菸者與不吸菸者比較,本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高2-6倍,且與每日吸菸的支數成正比。

  肥胖:超標準體重者易患本病,體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已有前瞻性研究資料表明,向心性肥胖者具有較大的危險性。

  糖尿病:有資料表明,糖尿病病人本病發病率是非糖尿病者的2倍。

  遺傳:家族中有在年輕時易患本病者,其近親患病的機會可5倍於無這種家族情況的家族。

  13、冠心病病人的生活

  1、起床、洗臉 對於安靜時也有心絞痛發生的病人,在早晨預先使室內暖和或在床上先服用硝酸甘油片,以防止起床時驟然發作。

  2、飲食 由於飯後腹部脹滿,易誘發心絞痛,故飲食不可過量,飯後亦不要立即工作。

  3、大小便
由於排便時用力可使心率加快和血壓上升,從而誘發冠狀動脈痙攣的可能性增加,故應防止便祕。對經常便祕的病人可考慮使用緩瀉劑。為了減少夜間排尿次數,睡前要限制飲水。

  4、洗澡 洗澡時的適宜溫度是40℃左右,血壓、脈搏無明顯改變為宜,時間不宜超過10分鐘。

  5、性生活 應節制,但非絕對禁忌。主要根據病人性生活後身體無不適感為度。

  6、吸菸 菸草中的尼古丁能引起心絞痛發作,故應堅決戒菸。

  7、工作 日常工作強度和活動量應聽從醫生指導。如病情許 可,可有意識地逐漸增加工作時間,使身體適應環境,調整精神和心理狀態。

  14、消受不了的福DD飽餐

  大飽口福,飽餐一頓可是我們此類凡夫俗子的美事。但是,對冠心病人來說,這個美事可是“無福消受”的。據報道,飽餐是卒死的重要誘因,在卒死有誘因的可查病例中,半數以上是飽餐所誘發。

  在人類,飽餐後血中的兒茶酚胺增高,這種物質極易誘發冠狀動脈的痙攣,使冠狀血流急劇減少,引起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

  所以,專家建議:冠心病人,特別是在心絞痛發作的情況下,應避免暴次暴食。以防心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的發生。

  15、動一動,防冠心

  常言說:生命在於運動。參加一定的體力勞動和體育活動,對預防肥胖、鍛鍊迴圈系統的功能和調整血脂代謝均有裨益,是預防冠心病的一項積極措施。

  運動不僅能加速新陳代謝,增加脂質的氧化消耗,使血脂下降,減少和避免脂質沉積在血管內壁上,有利於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產生。研究發現,肥胖的高血壓患者體重減輕1kg,收縮壓可降低2.5mmHg,舒張壓可降低1.7mmHg。

  但是運動不可過於盲目,科學鍛鍊要求,運動強度為運動時每分鐘最大心率加年齡達到170-180。運動頻率為每週3-5次,每次持續20-60分鐘。根據身體情況、年齡、心臟功能狀態來確定,以不過多增加心臟負擔和不引起不適感覺為原則。運動的方式以進行有氧活動為宜,如散步、慢跑、慢騎自行車、打太極拳、做保健操等,儘量避免有屏氣動作的活動,如舉重等。活動與運動要循序漸進,要有規律性、永續性。不宜作劇烈活動,劇烈活動可引起各種心律失常。運動前應有5~10分鐘的準備活動,可做一些有規律的重複的輕度活動,以使脈率逐漸增加至運動時的脈率,運動後也應有5~10分鐘的恢復活動,以使四肢血液逐漸返回至中央迴圈。

  16、夜裡下床“三個半”,一日養生“三個半”

  醫學界認為,心腦血管疾病是可以有效預防的。

  全國心血管病防治科研領導小組副組成、中華心血管學會委員、中國高血壓聯盟常務理事洪昭光教授指出:如果能採取有效預防措施,至少可以使1/2的心腦血管病人免於猝死!措施之一就是簡單易行的“三個半分鐘”。

  “三個半分鐘”就是夜間醒來,睜開眼睛後,繼續平臥半分鐘,再在床上坐半分鐘,然後雙腿下垂床沿坐半分鐘,最後再下地活動。

  從事心腦血管疾病臨床工作多年的洪教授介紹,臨床上,腦血栓、腦溢血、心臟猝死等常發生在夜間。24小時動態心電監測顯示,許多病人心臟跳動白天都很平穩,唯獨夜間有幾次大的波動,大多發生在夜間起床上廁所時。這主要是由於體位的突然變化,造成心腦血管供血不足,特別是老年人神經調節慢,更容易發生危險。他提醒有心腦血管疾患的人,防止夜間出問題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做到“三個半分鐘”。“三個半小時”是指早上走半小時,晚飯稍後散步半小時,中午午睡半小時。

  瑞典醫學科學工作者對兩種人群的統計結果表明,冠心病患者堅持每天午睡半小時比不午睡的患者死亡率減少30%。世界衛生組織也曾在國際睡眠會議上強調了午睡的好處。

  17、那些飲食因素可以引發心血管病?

  幾十年來,世界範圍內大量流行病學資料證明:飲食習慣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關係密切,平素愛吃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的人,其心、腦血管病發生率較高。膽固醇高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重要因素,因此,減少膽固醇的攝入量,可以降低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率。有人習慣高鹽飲食,而高鹽飲食也是引起高血壓病的飲食因素之一。有關代謝方面研究表明,健康成長每天鈉的需要量僅為200毫克(相當於0.5克食鹽),而我們每天大概攝入食鹽15克左右。因此,從早期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角度出發,應從兒童乃至嬰兒開始,養成少鹽、清淡的飲食習慣。

  18、午睡能防冠心病

  據醫學科學家研究觀察,每天午睡30分鐘,可使冠心病發病率減少30%。但午睡時還須注意以下幾點:

  睡前不吃油膩的食物,不吃得太飽。

  不宜午餐後立即躺下,一般應食後休息20分鐘。

  睡姿應取頭高腳低、右側臥位。

  患有高血壓者,睡前忌服降血壓藥。

  午睡時間以1小時左右為宜。起床後先在床上作輕度活動,慢慢坐起,用於在心前區、胸部作5―10分鐘按摩,然後下床喝一杯水。

  19、血脂與冠心病發病的關係

  大量臨床資料表明,血膽固醇、甘油三酯、LDL、VLDL等與冠心病的發病關係密切。此類血脂增高,冠心病發病率也增高,而且血脂升高的幅度與冠心病發病率、病死率以及病變的嚴重程度呈相關關係。

  最近的研究表明,有些冠心病人雖無高脂血症,但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顯著降低,由於它是“抗動脈硬化脂蛋白”,故有“血管內清道夫的”美稱,其不足,說明這種人清除動脈壁中膽固醇的能力較差,所以也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