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工作和生活節奏快速的今天,睡眠障礙的發病率不斷升高。原本“餓了就吃,困了就睡”,連剛出生的小孩不教都會的事,似乎對於現代的人們卻成了個浮雲。據2002有關權威調查顯示,我國人群中有45.4%的人存在睡眠問題。現代社會睡眠障礙居然成了比流行感冒還“流行”的一個東西。
為了能讓我們有個健康的睡眠,先來了解一些有關睡眠與失眠的常識:
我們每天正常該睡多久
通常,習慣地認為成人每天應有7―8小時的睡眠,但實際個體差異相當大,有人睡4至5小時就能滿足生理需要,健康人群約有10%;而15%的人睡眠超過8小時;其他的約7―8小時;全人口平均睡眠時間,約為7.5小時。也就是說每個人需要的睡眠量是不同的,沒有所謂“正常的”睡眠量。不必強迫自己睡眠必須達到多久,順其自然根據自己的生理需要量,只要第二天能精神飽滿就行。
睡眠中一定有夢嗎
每個人,每晚上約1/4時間在做夢,每個人晚上都會做夢,即使那些記不起他們做夢的人也做夢。近90%的夢活動發生在異相睡眠期,在此期被喚醒的人有80%以上能記得自己的夢境,否則大多數則忘記了。這個階段一定程度上是睡眠週期的活動期。在異相睡眠期,我們在清醒時接收的資訊才被利用,所以對我們的記憶力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階段可以使睡眠者回顧白天的經歷,激發大量的認知和情感過程,例如學習、記憶以及緊張和情緒調節。所以做夢並不可怕,它是睡眠的自然過程,並不代表著什麼特殊的意義。夢就讓它做吧,就當做看了場電影。
睡眠最佳時機是什麼時候
對每個人來說,睡意往往在每晚的一定時間開始,出現睡意前往往先有疲勞感,精神活動減弱、感覺冷、有時打哈欠。特別要注意這些表現,有這些表現說明此時是上床睡覺的最佳時機,也是睡眠之旅的前奏。如果此時上床,那麼從決定睡覺關燈到閉上眼睛入睡,持續的時間很短,一般不到10分鐘。所以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睡眠規律,需善於利用,形成規律,而不是單純的與周圍人對比,造成無謂的壓力。
睡前該做些啥
也許這些行為對某些人有效,對有些人卻是“興奮劑”。其實每個人每晚睡前都有自己的一些習慣動作或儀式,往往有利無害,有助於大腦誘導睡眠的機制。這些動作對每個人的重要性大小不同,有些人到外地旅遊等新的環境中就很難入睡,就是這個原因。
如何讓醒後精神更飽滿
理想方法是在最後一個睡眠週期結束清醒以後,馬上起床。當然這個時點不一定與鬧鐘設定的時間完全一致,一般很難完全準確。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在每天的同一時間醒來,讓我們的生物時鐘保持習慣的節律,切不可為了補充睡眠,而長時間賴床。據說乾隆皇帝能活到89歲,也與他規律的睡眠習慣有關。乾隆皇帝每天清晨按時醒來後,先在床上閉目數分鐘,伸幾個懶腰,然後才和衣下床,到戶外深呼吸幾口新鮮空氣,排出體內濁氣,精神也隨之而來。
打盹有什麼用
打盹對健康有益,有醒腦作用。睡眠欠債的人,打個盹就可以還債,而且非常有效。但不是說什麼樣的打盹都有效。打個小盹可以彌補幾小時的睡眠時間,15―20分鐘就足夠了。最好要有人把你叫醒,因為入睡早期的睡眠都是淺睡眠,最適合於放鬆休息,這樣也可以避免醒來時昏頭昏腦。打盹時間長的人醒來時往往覺得頭腦發昏。打個小盹不會影響夜間的睡眠,甚至可以建議白天昏昏欲睡的人打個小盹,也建議所有的倒班工人白天打個小盹。但夜間入睡困難的人最好不要在白天打盹。白天打盹的黃金時間是在下午1時到3時之間,這與我們的晝夜節律正好相符,正好在我們清醒度和腦力活動自然降低的時間。要是能經常享受這種機會就好了!
睡眠常識還有很多,先舉幾個常見的。總的來說,睡眠是個順其自然的過程,是個有自我節律的生理功能,我們需善待它,維護它,但也不能過多的干涉它,我們還要充分的信任它。它就會自然來到你的身邊。就好像你的愛人!
當然確實出現了嚴重的失眠狀態,比如:難以入睡,就寢後半個小時不能入睡;易於驚醒;晚上覺醒時間超過半小時;睡眠持續時間短於正常,即醒的過早。有上述一種表現且起床後有睏乏,頭腦不清,甚至有頭疼、頭暈等現象,而且持續時間較長,影響工作和生活的,在臨床上可診斷為失眠。這種情況還是要到專科醫院的醫生那兒,評估一下失眠的原因和程度。再安排治療計劃。
失眠的治療包括有:糾正睡眠衛生習慣;中醫中藥、鍼灸、按摩治療;心理治療,包括有:放鬆療法、音樂療法、支援性療法、認知行為治療、刺激控制療法、限制治療法、運動療法等等。在上述治療無效或失眠過於嚴重或是由於焦慮、抑鬱症等等疾病所導致的失眠時,藥物治療則顯得尤為重要。現代醫學發展迅速,有許多安全有效且少依賴性的藥物面世,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大可安心使用。
以上只是失眠治療方法中常見的幾種,也是非常有效的幾種方法。關鍵在於失眠的治療是一個綜合治療的過程,良好的睡眠衛生始終貫穿所有的治療過程;失眠的治療重點也在於去除導致失眠的原因,才能真正的治好失眠。另外也提醒大家,不要輕信一些廣告,亂用藥,在出現自己無法擺脫的失眠困擾時,應及時的尋找有資質的,正規機構的醫生治療。特別是在接受藥物治療的過程中。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